陕西日报头版刊发《从“聚合”到“聚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周年观察》

今天,《陕西日报》头版刊发《从“聚合”到“聚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周年观察》,报道陕西加速推进秦创原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关注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各类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全文如下。

3月25日,春光明媚,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合科技”)董事长杨涛刚签下一个大单,心情很不错。

2022年9月,数合科技通过“股权换服务”的方式与秦创原建立合作,在场地免租、奖补、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企业发展进入加速期。这家为火箭做“体检”的初创企业,像一粒春光里的春种,迎风而长。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耕智能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全新场景应用,建设我省首个‘人工智能无损检测共性技术平台’,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杨涛说。

让数合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加速成长,正是推动秦创原建设的初衷。

2021年3月30日,为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科教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应运而生。陕西举全省之力,打造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三年来,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各类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为陕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硬支撑、塑造了新动能。2023年,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99亿元,为2020年的2.34倍。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秦创原上,科研与市场“双向奔赴”,孕育着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

聚合:让“1+1>2”成为可能

2023年2月,注册公司;7月,签下首笔订单;11月,一期项目生产线落成……历数过去一年的收获,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延超直呼“像做梦一般”。

秦创原,让和张延超一样“藏身”于校园的科学家,跨越“旋转门”,变身工程师。

2023年7月14日,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的团队研发的航空密封件项目在西咸新区参加了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产业链专场路演(航空产业链)。通过路演平台强大的资源链接能力,不久后,他们获得了行业龙头企业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的投资。之后,项目转化步入快车道。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只有以制度创新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细绳子”,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以“三项改革”为科技体制改革“点火器”,陕西着力破解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推动科教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陕西构建起“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助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沿着这条路径,张延超顺利“闯关”。他相信,新的一年,公司将在这片创新土壤上茁壮成长。

“三项改革”进一步点燃创业热情,8.5万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1.8万余项存量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1232家。

科创企业潜力惊人。从零起步,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砺芯慧感和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氢易能源,市场估值分别翻了30倍和120倍。

在秦创原,各类创新要素汇聚、融合。为了惠及更广泛的企业,陕西首次制定推广了《秦创原总窗口科创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规范》,进一步营造更加完备、更加丰富的秦创原科创生态。

聚力:让试验田变成丰产田

秦创原不仅是陕西破解科技转化“堵点”的“一记重拳”,也是提高陕西发展质量的“一记妙招”。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手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张“王牌”,秦创原创促中心科技经纪部负责人吴军军成功说服了行业龙头企业广东创世纪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落户。

龙年春节后,秦创原·广东创世纪高端机床研究院暨西部总部入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这次顺利“牵手”,得益于秦创原推出的新举措:三池一机制,即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以及“校招共用”。

“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

“创世纪一方面将与高校展开合作,搭建高端制造共性技术平台,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持续开发航空航天行业装备及功能部件及系统,进一步完善企业产业链条。”吴军军说。

随后,海尔集团等5家国内领军企业先后启动“校招共用”人才合作计划,海内外人才应聘数量达到750人。

2019年以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所没有“围墙”的高校,创造了3万余项科研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如何做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通各个学科之间无形的“墙”?

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家电网等领军企业共建38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在陕就地转化成立191家科技型企业,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

在这片试验田中,科创元素不断汇聚,“细绳子”不断被解开,只为有效满足企业所需。

在秦创原人才大市场,人才服务活动“永不落幕”。这里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家,聚集各类人才5.1万人。

在秦创原资本大市场,资金“活水”源源不断。30余家金融机构推出89款科技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需求16.78亿元;设立总规模超112亿元的25只秦创原科创基金,完成项目投资296个。

通过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实现更加紧密结合,赋能科创企业发展壮大。

三年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8069家增至23940家,年均增长43.7%;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408家、瞪羚企业716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分别达到15家、5家,位居西部前列。

聚变:打造创新创造的高“原”

“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洁净环保、可快速加注燃料、低温启动性好等性能优势。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无人机续航时间能达到10小时以上。”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美军说,公司正在参与建设年产5万台(套)小型风冷堆氢燃料电池全自动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成后,将推动我省氢燃料无人机的推广应用。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正在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区和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目前,西咸新区已落地氢能企业56家,数量约占西安市的三分之二、陕西的二分之一,初步实现全产业链生产布局。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秦创原逐渐成为创新创造的高“原”。

3月19日,下班后的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席守智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公司主楼,查看二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光子产业是陕西省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西安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布局的未来产业。而这家位于渭河北岸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企业,是这一细分领域的“执牛耳者”,也是我省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当地可借助其高“含金量”,撬动产业聚集,补强、延长光子产业链。

碲锌镉探测器是新一代CT中的核心部件,可广泛应用在可控核聚变、机场安检等领域。“二期工程达产后,我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碲锌镉辐射探测器厂商。”席守智说。

现实不断提出新考题:如何将技术成果交易的“热辣滚烫”变成秦创原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力?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在全省由势转能?如何形成因地制宜的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秦创原辐射带动作用,聚焦国家所需、陕西所能和民生短板,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策源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奠定更坚实的生产力基础。”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