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慢充“进化”到快充、超充甚至闪充,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长从近10个小时缩短到以分钟计。
在陕西,西咸新区入区企业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兆瓦级充电、功率分配等核心技术,在行业内首推最大功率1000千瓦、2560千瓦充电堆,最大液冷800千瓦充电堆,不断缩短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长,产品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超15%。
| 10月11日,在绿能慧充沣东生产基地,工人在调试设备。 陕西日报记者 田若楠摄 |
10月11日,在绿能慧充沣东生产基地,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正在紧张调试设备。经过安装、测试、包装等环节,一台台充电桩顺利“走下”生产线。
“相较于一般的风冷充电产品,2022年上市的这款400安液冷充电产品支持高压快充,充电5分钟就能跑300公里,速度堪比加油。”指着刚刚下线的白色柜体,绿能慧充沣东生产基地生产经理徐浩东说,这款产品的充电枪枪身轻便,操作方便,能满足绝大多数应用场景需求。
目前,绿能慧充生产基地拥有13条充电产品生产线、2条储能产品生产线,日产各类充电产品150台左右。
“除了量产,我们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通过功能选配、外观设计等,量身定制充电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徐浩东说,今年公司上线800安、1000安、1500安的兆瓦级闪充产品,充电速度更是有了跨越式提升。
当下,缩短充电时间被认为是缓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关键,也是车企竞争的主战场之一,而大功率充电设施是实现充电时间更短的基础。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大功率充电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形成交流、单桩、大功率群充等系列产品,服务1300多家运营商,运营2300余座场站,累计装机功率达1200兆瓦、充电量达13.5亿度,其案例入选陕西省数字化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充电功率的高低,是影响充电速度快慢的关键。比如,适配家用场景的充电桩,使用交流电,充电功率多为7千瓦,给一辆装有70度电池的车充电,理论上需要近10个小时。”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聂永军说,2017年,公司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充电、储能、智能微网产品及解决方案。
近几年,直流快充桩逐步推广,功率从几十千瓦到上百千瓦,甚至达到兆瓦级别。市场需求的增加,有力带动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产品销量快速增长,连续4年产品销量增长超100%。
“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聂永军说,陕西科教资源丰富,公司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和长安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在储能、充电控温、降噪、人机交互等相关领域进行校企合作,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有员工8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超300人,均来自华为、艾默生、特变电工等知名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46项,参与标准建设9项,在充电桩功率分配、提效降耗等方面技术领先。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其实,这是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和供需匹配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产教融合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徐俊说,“适度超前”的“度”如何把握,如何在让大功率充电设施更好发挥作用的同时,避免过度投建,可能是当前的焦点。
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基于800伏高压平台打造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累计近180款,而2023年时仅有约30款。
“充电桩的能力可能会被车限制。目前,市面上能超充、闪充的车型有限,占据主流的仍然是适合家用的一般充电桩。”聂永军说,商用车尤其是重卡补能是大功率充电设施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
去年以来,新能源重卡市场火爆,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功率充电产品销量快速攀升。其中,2.5兆瓦充电产品由于效率高、能耗低,40分钟就能实现重卡充电“满格”,受到市场欢迎。
“公司在咸阳经开区投建了200亩的自有产业园,预计年内投产,届时产能将快速提升。”聂永军说,2025年,公司预计营收超20亿元。
如今,经过数轮技术迭代,越来越多的充电桩、车辆与电池支持250千瓦的充电功率。
“车侧和充电侧都处在技术升级、不断更新的进程中。”徐俊说,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要积极抢抓新一轮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机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和解决方案,为陕西加快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