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港玩“转”飞机部件的“魔法工厂”

作为一家专业化的飞机资产处置公司,鹭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鹭复航科”)于2016年在厦门注册成立,核心业务覆盖飞机及发动机资产交易、拆解与处置,航材管理与租售及旧机工程技术服务等。

2023年12月,公司扩大业务版图,成立鹭复航空科技亚太运营中心项目,注册成立西安鹭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并落地空港新城,重点布局面向西北及亚太地区的航材运营中心、工程管理中心、创新发展中心,主营二手航材定价、航材送修以及仓库管理、物流运输等业务。

“宝藏” 库房大揭秘

“这个库房里,现在存放了价值四个亿的航材。”在空港新城综合保税区,鹭复航科副总经理兼工程运营部经理薛红波如数家珍般介绍起飞机各个零部件,“经过拆解、检测、维修后的飞机零部件可利用价值极高,整台发动机价值约1700万-2000万美元,发动机控制组件的单个部件价值150万美元,一片风扇叶片价值约28000美元。”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黑匣子,用来记录飞机运行状况和机舱内声音,在飞机事故后会自动发射信号帮助调查员快速定位,并提供关键信息来分析事故原因”,薛红波指着橙色的电子设备说道,经过中国民航局授权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修理后,黑匣子同样可再次装机使用。

目前,鹭复航科已成功取得国际航空设备供应商协会质量体系标准ASA-100资质、国际航空及航天质量管理体系AS-9120:B/ISO 9001:2015资质认证,国内二手航材分销商资质等,成为符合多个航空行业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第三方航材分销商。并取得了国内旧机资产规模第一、旧机和发动机销售量第一、飞机拆解和发动机拆解数量第一的行业成绩。

行业“蛋糕”有多大?

薛红波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飞机处置行业规模庞大。以国内为例,目前国内航空公司运营的飞机约4400架,平均机龄9.8岁,而国内航空公司飞机的平均处置年龄约20岁。依此推算,再过10年这些飞机将陆续退役,平均每年约400架,扣除国外租赁公司资产退役后离境,国内每年待处置飞机150余架。国际上,每年退役飞机数量在500-1000架左右,这些飞机都需进入处置环节。

目前,北美和欧洲的二手飞机再循环再利用行业已颇具规模,年贸易额约100亿美元。与之相比,该行业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年贸易额约为2亿美元。

鹭复航科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遇并加速市场布局,薛红波说,“目前,我们每年处置的飞机数量约为15架,下一步的目标是每年处置50架。”

飞机部件的“安全体检”

“飞机拆解下来的部件,会严格按照厂家修理手册、中国民航局法规和航空公司安全质量程序进行检测、修理和改装。只有确保适航以及安全可靠性后才会重新装机”,我们的航材质量管理和销售系统管理严格按照中国民航局及国际航材管理及销售要求,对二手航材的再循环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各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成本,缩短航材供应时间,提高飞机维修效率,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执行。

鹭复航科的全球“猎机”行动

“我们在空港综保区的租赁近1万平方米的场地用作仓储、展示和办公,租期10年,空港新城在租金上给予我们一定的优惠,还免费提供员工宿舍”,薛红波说,公司入驻一年多以来,团队规模不断壮大,依托保税区政策支持,公司业务实现稳步增长,还与园区内的瑞达宇航、赛峰起落架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形成了完善的航空维修制造产业链。

目前,鹭复航科每年进出口贸易额在5-8亿元左右,约40%的再循环再处置航材出口国外。说到未来的发展规划,薛红波信心满满,“当前,我们在国外积极寻求飞机资源,已在英国购买四五架飞机,在美国购买两架,同时在东南亚探寻合适的飞机和发动机采购机会,不断拓展在全球二手飞机再循环再利用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为国家级临空产业聚集区,空港新城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着力打造航空维修产业链,目前已经聚集了东航赛峰、瑞达宇航、海得邦航材供应链超市等航空维修企业和朋邦工贸、康倍机电等航空制造企业,形成“制造+维修”一体化链条的规模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下一步,空港新城将持续依托“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枢纽、冷链”八大开放功能和政策优势,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顺应绿色航空趋势加大相关产业的招引力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为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