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城:文旅事业捷报频传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相距1300公里的西安和福州,有两件“大事”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有关:

在福州举办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传来消息: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位于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

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新闻中心科技文化展示区的秦汉新丝路公司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数字幻柜和系列文创产品,吸引众多记者关注。

让历史遗存“动”起来

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陕历博秦汉馆,是秦汉新城围绕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思路,聚力推动秦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利用的一个重点项目。

在秦汉新城这片土地上,70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内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63处,文物遗存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大、内涵之丰富、时代序列之完整,令人惊叹。

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秦汉新城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当前,秦汉新城通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整体规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让历史遗存“动”起来,在文物保护利用、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发展和谐共振。

围绕秦咸阳城遗址、西汉帝陵遗址群,秦汉新城正在建设陕历博秦汉馆、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汉紫道、梦回汉邑、秦汉国际马术中心、陕西际华园冰雪运动中心等系列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以历史文化体验、研学旅行、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同时,积极探索“景区+娱乐”“景区+演艺”“景区+剧场”等文旅新模式,实施以大型实景演绎“秦风汉韵”等为代表的秦汉文旅精品演艺项目,叫响独特的秦汉文旅演艺品牌。

挖掘秦汉历史遗存的丰富内涵,打造秦汉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和历史轴线标识地,秦汉新城勾勒出大遗址群和自然风光相映衬的千年渭水文旅走廊美好画卷。

将秦汉文明“传”起来

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文物遗存“活”了,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千年女俑用动人舞姿在丝绸之路起点喜迎八方友邻,尽显秦汉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数字幻柜,是秦汉新城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的一个成功案例。

依托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秦汉新城近年来聚力打造数字文化全产业链,与省内10余家文博机构开展文物采集、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和文创合作,采集、存储、管理、开发与传播秦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库“秦汉文化资源云”,探索出一条“保护+传承+利用”的“文化之城”建设创新路径。

与此同时,秦汉新城还着力扶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

借助在大秦文明园、兰池学校、兰池佳苑社区等地设立的省级非遗项目秦汉战鼓传习基地,秦汉战鼓第46代传承人黄建民带动组建了表演队10余支,培养群众爱好者1000余人、学生传承人300余人。

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许赵村传习基地,被誉为“黑陶播种机”的黑陶制作技艺第十代传人刘纪荣编写了10万余字教材,入企业进校园,带徒3000多人,包括学生、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离退休干部……

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秦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把文化资源“用”起来

借助西安“北跨”发展、秦创原建设等机遇,秦汉新城文化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窗口。

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平台优势,秦汉新城充分发挥文创企业的市场推广主体作用,推出了秦汉文创丝巾、花丝文创胸针、秦汉英雄传IP手办等一批特色鲜明、市场认可、效益明显的文旅商品。同时深挖秦汉战鼓、五陵塬黑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秦汉新城正着力打造繁荣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谋划推出一批接地气、有特色的优秀影视、文学作品,讲好秦汉文化故事,打造秦汉文化原创IP,提升秦汉文化在国内外文化界、文艺界的影响力。

由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影视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覆盖剧本创作、投资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衍生品开发等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目前,基地已吸引226家企业入驻,累计注册资本金超20亿元,培育孵化规模以上企业19家,《大秦赋》《兰桐花开》《千年陕菜》等播出、获奖的影视剧项目100余部,仅2022年就有21部作品在各大平台播出,其中7家企业的7部作品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3家企业的3部作品获评陕西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