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平安陕西建设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西咸新区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金鼎”,这也是陕西省平安建设的最高荣誉。
2019年起,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开展平安创建命名工作,连续两年、四年、六年达到平安市(区)、县(市、区)标准的,相应授予“平安铜鼎”“平安银鼎”“平安金鼎”。
2021年、2023年,西咸新区先后获得全省首批“平安铜鼎”“平安银鼎”。2025年,新区连续六年获评全省“平安区”,并荣获全省首批“平安金鼎”,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西咸新区长期以来深耕社会治理、筑牢安全防线的充分肯定,更彰显了新区在创新治理模式、护航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站式”解决
矛盾纠纷“疑难杂症”
去年,渭城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接到辖区龚东村网格员小张报称,该村村民刘某与同院居住的张某因房屋分割发生矛盾,问题长期难以解决,请求矛调中心介入。渭城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立即受理,经走访发现,二人矛盾纠纷积怨多年,不易化解。
渭城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组织街道平安办、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平安办联合村委会多次入户走访,司法所工作人员联合人民调解员分别从法、理、情等方面耐心疏导双方并提出建议,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下调解协议书。
在西咸新区,这样“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疑难杂症”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西咸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活动,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实现新区、新城、镇街三级一站式矛调中心全覆盖,将90%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了让服务更进一步,西咸新区还紧扣“镇街强治理”目标,在全域社会治理调研基础上,深入开展基层治理三年行动,聚焦群众关切,开展行业治理专项行动,解决80项民生问题,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的跨越。
深化警社共治
持续织密加牢“防控网”
近日,北杜街道空港花园社区第一网格专职网格员接到辖区民警的协查电话,得知居民王女士可能正遭受电信诈骗。诈骗分子致电王女士,谎称其名下价值百万的医疗保险处于搁置未处理状态,银行卡余额将自动转出。王女士信以为真,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不慎泄露了银行卡和支付宝账号。
网格员与民警迅速前往王女士家中劝阻,耐心说明情况,并协助王女士通过人工客服挂失银行卡、关闭支付宝免密支付功能,修改相关密码,成功帮助王女士避免了财产损失。随后,网格员帮助王女士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详细讲解功能与使用方法。
近年来,西咸新区积极探索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新模式,通过基层民辅警、交警、社区(村)高效实时联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处置安全问题,特别是在社会面突发案事件处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率先打造最小平安单元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全区学校、医院、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已实现全覆盖,通过反复培训演练和每天不间断拉动测试,各类群防群治力量紧急避险、防卫反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接近实战化要求,群众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
法治护航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2月,泾河新城“泾彩”法律服务团队在对辖区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法治体检时,发现某公司因劳动纠纷诉讼案件被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执行信息在网上公示后,致使公司海外项目投标排名大幅落后,对企业声誉和正常经营造成影响。
得知这一情况后,泾河新城“泾彩”法律服务团队迅速行动,借助“府院联动”工作机制,积极与咸阳市渭城区法院执行局沟通协调,详细阐述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紧急需求,提供充分证据,阐明解决该问题对营造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推动法院加速执行流程。按照常规,此类执行流程完成大约需要15天,而此次仅用1天便顺利完成,帮助企业及时挽回声誉,恢复正常经营秩序。
在西咸新区,像泾彩”法律服务团队还有很多,他们以法治助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为更好地服务辖区企业,西咸新区在秦创原法治保障中心设立全省首家涉企案件接报案中心,运行以来涉企案件平均受理立案周期压缩40%,涉企执法问题同比下降37%。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法治驿站,提供“陪跑式”法律服务,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解决80%的常见法律需求。此外,新区还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专区,提供专利申请、立案引导、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优化“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下一步,西咸新区将持续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平安建设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深度融合,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