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西咸新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3月18日,马王街道客省庄“禹绩台”文化研讨会在西咸新区马王街道客省庄村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西咸新区马王街道主办,客省庄村承办,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陕西省民俗学会、西安市委党校、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长安区文旅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沣河沿岸文化爱好者代表共40余人参与会议。
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拓展客省庄“禹绩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探讨客省庄“禹绩台”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实际问题。
会上,马王街道“禹绩台”非遗传承人闫景礼介绍“禹绩台”非遗项目的由来。“禹绩台”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马王街道客省庄沣河岸边。据传,4100多年前,洪荒水患时期,大禹受舜帝派遣,治理丰水时候的工程指挥部所在地。“禹绩台”坐标为东经108°55′33″,北纬34°9′24″,海拔高程420米,现仅存面积300㎡左右。这块台地民众称为“禹绩台”,可见当地民众对大禹治水的感恩和怀念之情。
大禹治水最权威的记载是《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八个字,“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经》中的丰水,就是现在的沣河,它告诉我们,丰水老河道沙河 “西流”汇入渭河,经大禹率众历时13年,挖掘的36里人工河段,“东注”汇入渭河,是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大禹治丰”的水文地貌特征,至今保存完好,而且还有客省庄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佐证,更有近年发掘的犬丘城遗址进一步印证。
随后,马王街道辖区文化爱好者分别介绍自己参观“禹绩台”以及老河口的感受,并就保护“禹绩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
与会专家对客省庄“禹绩台”文化保护与发展进行点评,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现场热烈讨论,并对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客省庄“禹绩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殷切期望和宝贵意见。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功振表示,希望客省庄村深入挖掘“禹绩台”遗址相关民间故事传说和文史资料,夯实背景支撑,扩大大禹治水在沣河的知名度,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陕西省民俗学会杨钊会长对非遗申请流程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意见,呼吁研讨会后各单位立即着手做好非遗申请、文物保护等工作;西安市委党校李颂华教授强调重视文化资源安全性,建议联合其他“大禹精神”保护地共同申请非遗做好保护;长安区诗词学会张振琪会长提醒非遗申请只是起步,要在“禹绩台”良好基础上持续挖掘内涵,增强故事感,传扬好“大禹精神”。
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长安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挖掘、传承、保护“禹绩台”非遗文化,非遗项目申报流程和标准、省市相关扶持政策方面进行详细指导和讲解;马王街道办、客省庄村相关领导作表态发言。
下一步,马王街办将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力度,持续挖掘和推广非遗文化故事,将以客省庄“禹绩台”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