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当多数孩子在父母陪伴下享受清凉与欢乐时,还有一些因留守、家庭变故或身体障碍的孩子缺少陪伴。在西咸新区,一群“爱心妈妈”穿街过巷,把温柔送到孩子们身边。
近日,西安日报记者走近三位“爱心妈妈”。她们身在不同岗位,却有着同样的坚持,为困境中的孩子筑起爱的港湾。这三个藏在时光里的暖故事,为我们生动诠释:爱,从来都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无数个“再试一次”的温柔。
“一声‘徐妈妈’,让我破防了”
52岁的徐科研有26年国际学校教育管理经历,2022年空港枫叶学校转制为公办空港第一学校后,她开始从“校长妈妈”成为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此前,困境儿童对她而言只是新闻里的遥远存在。
2022年9月首个公办招生季,生源表上的“小翠”改变了她的认知。上门摸底时,她看到身有残疾的父亲、智残的母亲,以及12岁因智力残疾而眼神茫然的小翠,家中还有哥哥和妹妹。“从事教育26年,第一次发现学校3公里内还有这样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
那晚徐科研彻夜未眠,她意识到教育的使命不止于讲台。此后她常去看望小翠,安排教师每周送教上门,辅导基础知识、陪做游戏。受小翠经历触动,她加入空港新城“爱心妈妈”团队,将关怀投向更多孩子。如今徐科研结对的7岁男孩小明,患有癫痫且家境困难,她经常上门送书籍文具、陪看书做游戏。
| 徐科研(左一)陪小明阅读 |
“小明每发病一次,智力就倒退一些。”她深知这类家庭的压力,“持续关怀能让家长感受到支撑。”经过一次次陪伴,原本只能说简单字词的小明,终于清晰喊出“徐妈妈”,这三个字让她眼眶泛红。
眼下,徐科研仍常看望小翠和小明。“孩子陷在困境,家庭更煎熬。‘爱心妈妈’既要陪孩子,也要让这些家庭感受到被看见、被守护。”在公益路上,她坚持每月定额捐款、带师生慰问敬老院、组织校园义卖、发动义务献血,让爱心流转。
“一对一关爱虽微小,但我想做引线,串联更多温暖的手。”徐科研说,“爱不是孤岛,而是连成大陆的星光。”
“忘不了孩子雨中追车跑的场景”
沣东集团办公室副主任郭明与7岁的小玉结对,源于2024年8月,同事因怀孕无法继续帮扶,身为母亲的她当即毛遂自荐。初见时,小玉怯生生躲在奶奶身后——自小没了母亲、父亲常年卧病、11岁的哥哥正在上学,一家生计靠爷爷修自行车维持。小玉聪明伶俐,只是有些内向。
第一次登门,郭明特意带了双胞胎女儿,孩子们年龄相仿,很快就拉近了距离,两个女儿还送上精心绘制的画。结对后,她常在周末带着孩子、拎着零食文具去看望小玉兄妹。看着孩子们在斑驳的墙上描绘梦想,沉默的屋檐渐渐有了童话色彩。一次次相处中,小玉不再害羞,会主动说出心里话。
| 郭明(左一)给小玉带来新的礼物 |
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个雨天,郭明带着礼物和孩子们去看望小玉,临走时叮嘱孩子“好好学习”,便上了车。刚发动车子,就见小玉追出来,一路跑到村口,站在雨中使劲挥手告别。后视镜里的小小身影,让郭明瞬间落泪。“那一刻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被孩子接住了,这份心意有了最真切的回响。”
近一年来,每隔两三个周末,郭明都要带孩子去看小玉。女儿们也总念叨:“这周去看姐姐吗?”小玉奶奶常常往郭明手里塞自家蒸的包子、买的西瓜,推辞时老人就说:“不值钱,是份心意。”而郭明的双胞胎女儿,也在相处中与小玉成了好朋友,懂得了关心与帮助。
如今,身边不少女性朋友向她打听如何加入“爱心妈妈”队伍。郭明满是欣慰:“看着更多人加入进来,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望着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再也按捺不住”
33岁的李亚娟是西咸新区钓台街办下派某社区的干部。2024年4月,她偶然得知14岁少年小安因父亲离世、母亲出走不愿上学,整日把自己锁在屋里。
李亚娟心里一揪,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第一次登门,任凭爷爷奶奶劝说,小安始终不肯开门。几天后再访,她终于见到了孩子,小安坐在房间角落,眼神里透着迷茫与孤单。李亚娟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找回希望。
她摸清了小安的处境:8岁丧父、母亲离家,靠爷爷奶奶打零工拉扯长大。家庭变故让他变得自闭孤僻,最终休学,连爷爷奶奶也不愿见,常把自己锁在屋里,老人急得束手无策。
从此,李亚娟成了小安的“爱心妈妈”。下班后再累,她都会先往小安家跑。起初,小安背对着她一言不发,拒绝交流。李亚娟就坐在床边给他讲故事,告诉他“人生就像马拉松,暂时落后不算输。”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安慢慢卸下防备。李亚娟发现他喜欢画画,就陪着他涂画;知道他爱打乒乓球,特意买了球拍,拉着他走出房门。她还找心理医生学习沟通技巧,与学校商量方案,引导爷爷奶奶改变相处方式,教小安写日记:“把心里话写给自己,也是和解。”
在点滴呵护中,小安终于答应重回校园。2024年9月1日,李亚娟清晨6点就守在小安家门外,担心他反悔。门开时,她惊喜地发现:小安过去乱糟糟的长发剪成了利落的短发,身上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像换了个人。
她一路送小安到学校门口,校领导和老师早早捧着鲜花在等,同学们也热情地围上来。看着小安背着书包和大家走进校园,李亚娟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
小安重返校园,爷爷奶奶也十分激动:“之前好多好心人想帮他,都没成。孩子能重新上学,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如今,李亚娟也成为了一位“准妈妈”,但只要有空、身体吃得消,她就会去看小安,或给老人打电话。有人问她为何对陌生孩子这么上心,她总说:“爱的力量很神奇,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
延伸阅读
为保护文中涉及的困境儿童,所有孩子的名字均为化名。同时,在充分尊重其家庭意愿、兼顾孩子健康成长及性格敏感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相关照片已进行必要技术处理。
目前,在西咸新区注册备案的“爱心妈妈”有743名,随着社会对困境儿童关注度的提升,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西咸新区妇联有关同志介绍,现实中,部分家庭或孩子因自尊心等原因,对“爱心妈妈”的结对帮扶心存顾虑。对此,妇联通过推动社区组织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实践等方式,以更柔和、不易引发敏感的路径,让孩子们在自然融入中感受社会温暖,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爱心妈妈”们,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