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新城去化率亮眼

清晨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架架满载货物的飞机正迎着朝阳起飞。在距离机场仅10分钟车程的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内,来自欧洲的奶粉、日用品等商品正在分拣线上快速流转。“通过机场-保税区无缝物流链,欧洲的奶粉48小时就能送达西北消费者手中。”陕西星空跨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祎博介绍道。2025年1-7月,该企业跨境订单量同比增长46%。

图片

不止星空跨境,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基地、海得邦供应链、鹭复航空科技等一批企业,也纷纷选择在空港新城的园区内扎根,在这里实现了业务拓展与效益提升。

企业快速集聚与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空港新城在优化政策、精准对接、高效服务方面所下的“绣花功夫”。近年来,空港新城通过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对区域内的所有自持资产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动态资产去化台账,举办资产推介会、招商会,吸引广大企业,探索出了一条“去化快、结构优、动能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最新数据显示,在空港新城自持载体中,临空智慧云港(一期)去化率达100%,临空智慧云港(二期)去化率达100%,临空产业园(二期)去化率达97.68%,空港综合保税区去化率达80%。此外,于去年5月投入运营的自贸蓝湾一号产业园也实现去化率47.09%。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体现出空港新城在产业定位、龙头项目带动、配套服务优化与制度保障完善等方面的系统谋划与创新实践。

产业定位精准匹配临空需求

空港新城立足机场枢纽优势,重点发展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和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在航空维修制造领域,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基地已累计完成278套起落架维修,瑞达宇航填补了西部地区飞机部件维修的空白,海得邦与霍尼韦尔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在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筑起了坚实的供应链保障墙。这些企业共同构建起覆盖航空维修全产业链的多中心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同样表现亮眼。国睿一言以5.6亿投资铸就西北唯一、规模最大的药物GLP安全评价中心,康龙化成为新药研发的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区域已落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82.6亿元。这些企业对机场依赖度高,入驻意愿强,成为推动载体去化的主力军。

这种基于机场枢纽优势的产业筛选机制,使空港新城产业园区形成了与普通产业园区截然不同的去化逻辑。截至2025年7月,空港新城市场主体超15万户。临空经济规模突破420亿元,印证了产业定位对去化率的正向影响。

龙头带动构建产业生态圈

空港新城着力引进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核心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集聚效应。

在航空维修领域,以东航赛峰、瑞达宇航为代表的企业集群,实现了航材采购、技术协作的“园区内循环”。鹭复航空科技运营中心经理张欢欢表示:“作为园区内的二手航材分销商,能够在园区内与其他公司开展部分航材的维修业务,实现园区内产业链协作。”

在物流领域,普洛斯、丰树等国际巨头与圆通速递、申通快递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总投资近百亿元。这些企业不仅直接消化了大量物流载体,更带动电商、跨境贸易等关联企业集聚,使空港新城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电商快递聚集区。

这些龙头企业创造了"三高"特征:产业带动力强、载体需求量大、抗风险能力高。它们像磁石一样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了"龙头入驻-产业链聚集-载体加速去化"的良性循环。

配服务与制度保障双轮驱动提升园区综合吸引力

通过构建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体系和筑牢法治诚信的制度根基,空港新城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图片

立体交通与功能平台,夯实发展硬支撑。在基础设施方面,空港新城构建了“5分钟到机场、8分钟上高速”的高效交通网络,集空、铁、公、轨于一体的立体化优势,成为吸引临空偏好型企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选择这里,首要就是看中其比邻机场、无缝衔接的物流优势。”圆通速递西北转运中心办公室主任邵幸说道。

平台能级同样突出。依托“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枢纽、冷链”八大开放功能和国家级试点政策效应,为企业提供通关、货代等一站式便利。特别是创新推行“同包同车发货”模式,有效帮助跨境电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50%。

诚信与法治并重,筑牢制度保障根基,空港新城将“法治+诚信”理念深度融入园区运营肌理,以制度创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出台《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办法》等政策,组建专业投服团队,提供从落地到壮大的全流程服务,形成“政府助力、企业努力、双方发力”的良性机制。

多层次生活保障,营造宜业宜居软环境。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空港新城构建了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区内还配套商业街区、免费公交等便民服务设施,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归属。

持续攀升的园区去化率,不仅是空港新城产业载体高效利用的直观体现,更是临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空港新城将继续以高质量去化助推临空经济规模化、集群化跃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