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这些课堂有“宝藏”

擂鼓列阵、弯弓射箭、习练红拳……如今,这些承载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体育教学的形式走进西咸新区多所学校的课堂。

近年来,西咸新区积极推动非遗与校园体育深度融合,通过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活动创新等举措,让传统技艺焕发勃勃生机,也为体育课程注入深厚文化内涵。

传习基地落地

千年战鼓擂响校园

作为西咸新区非遗体育进校园的典型实践,沣西实验学校的秦汉战鼓教学已融入日常体育课堂。该校此前被授予“秦汉战鼓传习基地”,在学校的运动会开幕式上,常能看到数百名身着金色“铠甲”的学生整齐列队,共同擂响直径1.5米的牛皮战鼓,以雄浑鼓点再现秦军的威武气势。

据悉,秦汉战鼓起源于秦朝战场指挥系统,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单一表演项目转变为体育课程组成部分后,学生通过练习鼓点节奏锻炼身体协调性,在“擂鼓列阵”“阵型变幻”等集体演练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校长杨振德表示:“战鼓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为体育课堂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孩子们都喜欢。”

如今,西安、咸阳两地已建成13个秦汉战鼓传习基地,组建23支青少年表演队伍,注册参与学员超1800人,推动这项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特色课赋能

传统技艺在课堂绽放

在沣东新城第一初级中学,专门的射箭场成了校园体育特色场地,“星辰传统弓展演社”的学生常在此练习。九年级学生张添硕已学习传统弓三年多,他说:“拉弓射箭不仅锻炼力量,调息、瞄准、松弦的过程还能让人更专注、沉下心。”该社团已成立四年,培养三批共80余名学生,社团还常在校内外开展传统射礼展演,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沣东落水小学、沣东第二小学则分别以“中华传统武术红拳训练基地”“红拳武术传承基地”为依托,将国家级非遗红拳纳入体育教学,成为颇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每到体育活动时间,操场上总能响起学生们响亮的练拳声,一招一式间尽显少年活力。

泾河第一中学则创新性地开发了《茯韵》特色课程,巧妙地将当地标志性的茯茶文化与体育拓展活动、礼仪修养结合在一起。高三学生宋宇晗分享道:“泡茶时需要静心专注,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家乡的茯茶文化感到自豪。”该课程因动静结合、融合地域特色与体育精神,获评全国品质课程大会优秀案例。

创新融合探索

让非遗贴近青少年

在非遗体育传承中,西咸新区学校持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交融。今年5月底在临空会展中心举办的“西咸杯”击剑公开赛上,主办方在赛场旁特别设置了“秦汉文化体验站”,让参赛小选手在赛事间隙亲手制作秦砖汉瓦纹样拓片。赛事负责人表示:“让现代体育项目承载深厚文化内涵,是我们探索体教融合、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

为拉近非遗与青少年的距离,西咸新区学校还采取多种灵活形式:

西咸新区第二小学举办“顶呱呱帽子节”,鼓励学生制作虎头帽、参与舞龙舞狮,体验民俗乐趣;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既表演《三打白骨精》等传统皮影戏,还创新制作“小猪佩奇”等现代皮影;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老师走进校园开设公开课,以互动形式为学生解读体育活动中的“非遗密码”。这些举措均在学生中广受欢迎,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在西咸新区空港第一学校,功夫扇和腰鼓这两项非遗体育项目正稳稳扎根校园。练功夫扇时,孩子们抬手是冲拳的刚劲、踢腿的有力,转腕又藏着扇子开合的灵动、收展的雅致,刚柔相济的动作里,满是传统武术与扇文化的韵味;打腰鼓时更热闹,鼓槌落下是铿锵的节奏,脚步腾跃伴着舒展的舞姿,孩子们跟着鼓点摆动身子,陕北民俗特有的豪迈与鲜活扑面而来。这些活动不只是丰富了“双减”后的校园生活,更让孩子们在一招一式的练习、一鼓一舞的互动里,实实在在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肌理,原本沉淀着千年时光的技艺,也因此在校园里焕发出满满的青春活力。

如今,西咸新区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推动非遗体育从博物馆和单一表演走进校园、走进孩子心中,不仅为体育课程赋予文化深度,更通过探索千年技艺“活”在当下的创新路径,让古老非遗在校园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