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陕西钛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在该领域,打磨作为一道关键工序,长期依赖人工操作,不仅工作环境充满高粉尘、高噪音和强火花,还伴随出品率不稳定、报废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如今,这些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迎来突破,陕西信达合瑞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钛打磨机器人,通过对打磨工艺参数的深度学习、积累、迭代,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机械结构系统、检测系统到控制系统的全套创新。该设备基本可以实现替代人工检测和人工打磨的功能,既保留人工打磨的精细度,又具备机器打磨的高效率,推动钛材加工迈向自动化、数字化新阶段。

信达合瑞创始人王娟平介绍,目前国内约90%左右的打磨工序依靠人工完成,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控制。部分使用半自动化打磨设备加工的产品缺乏检测功能,材料消耗率高,无法满足军工、航空等领域对钛产品加工的精密要求。“这款打磨机器人,在保证打磨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无死角、全方位打磨工艺;同时机器还能自适应随时修正磨具的打磨姿态,解决打磨的刚度和自适应性的平衡。”产品除了具备精准的力控感应系统,能够自适应钛材复杂表面,还集成了智能视觉检测技术,可自动识别产品表面裂纹等缺陷,实现“参数可调,按需打磨”。
从人工到机器,这款机器人不仅大幅提升钛产品加工的生产效率,更保障了产品一致性与稳定性,新的产品应用前景广阔,未来还可延伸至其他有色金属加工领域,预计在3C、五金、医疗器材、汽车零部件、小家电、玻璃行业等大部分制造业,个性化打磨机器人产品都将迎来庞大的市场需求。
除了企业创始人,王娟平还有另一重身份——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2021年,在秦创原“三项改革”机制推动下,她带领团队入驻秦创原并成立公司,实现“钛原材料打磨机器人”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从理论到实践经过多次联设和联调,最终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和控制平台,完成从理论创新到产品落地的跨越。
信达合瑞的成长离不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生态培育。“入驻能源金贸区以来,秦创原在人才支持、资源对接和企业服务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助力。”王娟平介绍,西咸新区面向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奖补有效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秦创原为企业打通渠道争取金融机构的纯信用贷款,缓解了部分资金短缺问题,能源金贸区业务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政策解读和项目人才申报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钛打磨机器人已经迭代完成了二代机整体设计和制造,正在进行二代机的中试和小批量试生产。未来,公司还计划建设钛打磨机器人共享工厂,推动智能化解决方案在钛加工行业全面落地。
下一步,能源金贸区将继续通过政策赋能、资源整合,为企业提供从孵化到腾飞的沃土,依托秦创原平台的创新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园区高端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