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咸新区的校园里,人工智能正以多样形态悄然改变课堂的模样:沣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东张村小学学生王泽凯扫码调取总校AI课程,与总校同学同步学习;沣东和平小学的孩子们围在一起调试着自己编程的智能避障小车;沣东第十小学的“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前,孩子们在对弈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科技碰撞的活力……如今,AI正悄然重塑西咸新区的课堂模样,成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全省智慧校园示范区”,近年来西咸新区锚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以“人工智能+”抓手,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城乡学校、小初高各学段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
资源破界
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以前做科学实验只能看老师演示,现在通过虚拟实验平台,我们能自己‘操作’火山爆发、宇宙探索。”西咸新区第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梓涵说。目前,该校已建成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9大主题的STEAM实验中心,开发24门人工智能实践课程,积累3400余个数字化校本资源,并借助“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平台,将这些优质资源辐射至周边农村学校。
沣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构建的“数智化教育132模式”同样成效显著。集团自主研发的“码行天下”云平台,整合全学科、全学段数字资源近4000个,用户超1万人,成员校通过该平台实现“校本资源+生成式AI资源”的高效共享。“以前缺专业教具,现在扫码就能学AI、看实验视频,还能获取备课资源。”东张村小学教师陈静对此深有体会。
中学段的资源整合与课程衔接也在同步推进。秦汉中学作为推行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的学校,依托清华大学、清华附中的优质资源,构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模式,打造“基础+拓展+创新”三级科技教育体系,成功实现AI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培育省级智慧校园4所、市级31所,形成沣西第一小学“码行天下”、西咸新区第一小学“智创STEAM”、秦汉中学“全学段AI通识教育”等省市优质案例20余项,通过“中心校带薄弱校”“优质资源云共享”等模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课堂重构
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

“小车跑偏不是代码错了,是传感器高度没调好。”在和平小学的创客课堂上,六年级学生贺若馨一边调试智能小车,一边向同学分享发现。该校AI编程社团采用“原理讲解-组装实操-编程调试-赛场实战”四步法,让学生从“玩中学”逐步走向“创中学”。今年,该校学生的作品已斩获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活动三等奖、全球发明大会陕西赛区奖项。

秦汉中学则将AI教育融入全学段课程,开设智能机器人、数字编程、航模设计等20余门科技类选修课,并与高校、企业共建“秦汉创客空间”“高研实验室”。学生创作的科技微电影《家乡》获奖,高三学生严金漪说:“以前觉得AI只是编代码,现在发现它能帮我们讲好科学故事。”

人工智能重构的不仅是教学形式,更是育人逻辑。西咸新区第一小学的《冰棍别化大挑战》项目课上,学生借助AI分析环境数据;沣西第一小学的“AI智慧体育课堂”依据运动手环生成的体能报告调整训练方案;沣东第十小学的AI下棋机器人让传统文化与科技碰撞……课堂正从“教师教”向“学生探”转变。
“双减”背景下,人工智能让科学教育更精准。新区构建“基础课+选修课+竞赛课程+综合课程”四级AI课程体系,85%以上小学、100%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学生在青少年科技“白名单”赛事中获国家级奖近10项、省市级奖近1000人次。
生态赋能
让均衡发展有长效引擎
“以前觉得AI离我们很远,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能编程序、做智能小车。”沣西第三小学教师孙缎感叹。沣西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近200名教师系统学习AI教学方法;秦汉中学聘请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担任科创顾问,专职科技教师均取得市级以上科技竞赛裁判员资格,8人获清华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讲师认定。“不仅要让老师‘会用AI’,更要让老师‘善用AI育好人’。”学校科创中心主任表示。
西咸新区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协同”的AI教育生态:与科协、科技馆、高校合作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科技大篷车”活动;引入科大讯飞、微软创新中心建设讯飞实验室、AI智慧课堂;通过“AI赋能教育梦”研讨会发布创新成果。秦汉中学“高校+企业+学校”的协同模式成为这一生态的“高端样本”。
如今,走在新区的校园里,人工智能印记随处可见:智能小车、高研实验室、智能图书馆、AI书法点评、AI兴趣课……这些变化背后,是教育均衡的“隐形推手”——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同步学AI,薄弱学校教师通过数字平台获取优质资源,中学生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科研实践。教育优质均衡的“西咸图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愈发清晰。
“未来,我们将以AI为纽带,打通教育均衡‘最后一公里’。”西咸新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全覆盖,让每个孩子都能共享数字时代的优质教育成果。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