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西咸新区“践行五育并举 培育时代新人”劳动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沣西文教园第一小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西咸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通过成果展示、专题报告、课例观摩与经验交流四大板块,全景式展现了新区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成果。新区各校劳动教育负责人、教师百余人参加活动。

成果展示,劳动创意点亮校园,学生自信绽放

活动伊始,文教园第一小学的“桂花大道”变身开放式劳动成果展区。茶艺表演、寿司制作、麻绳编织、非遗缠花等十余个创意摊位前,学生们娴熟的技能和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与会者频频驻足。
“我把打结的秘诀编成了一首儿歌,这样教给一年级弟弟妹妹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正在展示麻绳编织的五年级学生王同学兴奋地说。她的手上,一个精巧的小花篮即将完工。“一开始总觉得绳子不听话,现在它们就像我的朋友。美术课学到的配色知识也用上了,你看我这个花篮是不是很美?”
这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创造中获得自信,以及感受文化传承的快乐体验,正是劳动教育追求的育人效果。
课程解码,“四维联动”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文教园第一小学副校长杨小丽系统介绍了学校构建的 “四维联动”劳动课程体系,即以“快乐生活、劳动创意、农耕劳作、职业体验”四大课程群为支柱,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边界。
这一体系如何真正影响学生?该校“厨艺大秀场”子课程的学生家长张先生感触颇深:“孩子第一次炒的菜咸了,但我们全家吃得很开心。他后来在日记里写‘爸爸每天做饭真不容易’。劳动让他学会了换位思考,现在我们爷俩经常一起下厨,话题都变多了。”从刚入学的学系鞋带到高年级的职业体验,“四维联动”连接的不仅是知识与实践,更是家庭的温情与孩子对未来的憧憬。
课例观摩,跨学科融合,劳动课堂智慧迸发

该环节生动呈现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刘鑫阳老师执教的《巧手编花篮》将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们在编织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脑协调能力,更感受到了比例、色彩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杜娇老师带来的《冰糖葫芦》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英语劳动课。学生们在了解冰糖葫芦历史、学习相关英语表达的同时,亲手完成了熬糖、串果、挂糖的全过程。一堂课融合了语言学习、美食制作与文化传承,展现了“劳动+”课堂的无限可能。课后,一名学生举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说:“我回家要用英语教妈妈做冰糖葫芦!”
分享交流,校本化实践,劳动育人各具特色

多所学校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展现了新区劳动教育“一校一策、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泾河瀛洲小学副校长魏靓以“劳动‘慧’教育 习惯‘益’一生”为题,分享了学校通过 “一月一习”习惯养成和 “五大劳动任务群” 实现劳动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三年级学生刘同学自豪地展示他的任务单,上面画满了“笑脸”:“我现在不用妈妈提醒,自己就能把书桌整理好。月末得到‘整理小达人’的奖状时,我觉得特别棒!”这种可视化的评价体系,让劳动习惯在日积月累中悄然形成。
沣东第二小学校长助理张颖君则带来了持续五年的 “小菌棒 大蘑菇”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探索汇报。该课程引导学生经历从培育菌棒到观察、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循环。二年级高同学的爸爸分享了孩子的变化:“以前她写观察日记总是发愁没东西可写,现在对着自己的菌棒,每天都有新发现。那天她特别严肃地跟我说,‘爸爸,我的蘑菇宝宝需要60%—70%的湿度,请你帮我记着喷水’,那种责任心让我特别惊喜。”
现场反响,与会教师称赞“步步有收获”

本次研讨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为新区各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样板和思路,在现场教师中引发热烈反响。“这真是一场及时雨!”来自沣东三小的寇老师在会后感慨道,“从宏观的课程体系构建,到微观的一堂课怎么上,今天的活动步步有惊喜,处处有收获。”她特别提到,“文教园一小的‘四维联动’体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劳动教育可以如此系统地融入学校日常。而沣东二小的‘菌棒课程’则展示了一个项目如何做深、做透,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我笔记本都记满了,回去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干了!”另一位与会老师则表示:“几节观摩课让我看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无限可能。原来劳动课可以这么生动、这么有深度!我一直在发愁怎么设计跨学科课程,今天真是豁然开朗。”
西咸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宏总结道:“今天的研讨充分证明,劳动教育是‘元教育’。它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激发学生责任心、创造力和情感共鸣的‘启动器’。当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五育并举’便从理念走向了生动的实践。”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