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的“集束式”投资,成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以链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最新注脚。
8月19日,陕西有色科创区在秦汉新城启动,3个新材料产业项目先行签约入驻。这意味着,以“工业立城、产业强城”为发展战略,围绕“4大主导产业+4大城市样板区”,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的秦汉新城,再添“航母型”产业项目。
那么,作为陕西省大力培育的两家世界一流企业之一,陕西有色将为秦汉新城带来什么?将如何助力秦汉新城夯实“产业底盘”?
在汇聚众多科创企业和产业项目的渭河北岸核心区,最新“爆点”由陕西有色引燃。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是一家集资本投资、产权管理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勘研建、采选冶、材装贸”等全链条业务,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
陕西有色科创区位于兰池二路东段,占地面积约351亩,是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实施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秦汉新城构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龙头项目。
科创区整体定位为“高端技术示范园区”,聚焦技术高壁垒、材料高性能、产品高附加值3大关键特质,围绕碳硅新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建设研发实验室、中试车间及院士工作站,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加速高端人才聚集和关键技术突破,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孵化、产城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这里将成为陕西有色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主场。
项目分为研发区、办公区和配套服务区3大板块,计划分两期推进实施,通过园区空间重构、功能升级与技术创新,为入驻企业“量身”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并为研发人员、高级人才配备公寓、宿舍、餐厅等设施,提供现代化办公环境、产业配套和共享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有色科创区还将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同时引入智能化管理设施,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创新友好型空间,建成集绿色、智能、科技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级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价值与城市价值相互赋能。
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向科技服务转型的“试验田”,科创区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将为破解“产业孤岛”难题提供示范样本。
渭河北岸,一座既能承载碳硅等前沿产业研发生产,又兼具人才生活、商业服务等城市功能的新一代智能化科创园区,呼之欲出。
陕西有色科创区刚启动,已有产业项目“排队”入驻。西安跨渭发展,打造渭北万亿级工业大走廊,秦汉新城正处核心。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及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的系统资源配置,陕西有色科创区将以国际先进的碳硅基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为切入点,重点引进陕西有色碳硅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及陕西有色权属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多条科研示范产线,为相关产业板块的研发、中试、生产赋能。
在8月19日的科创区揭牌现场,就有陕西有色空天先进复合材料项目、智能新材料项目、复合金属材料项目签约入驻。目前,这3个新材料产业项目已完成园区选址工作。
同时,陕西有色科创区已引进碳硅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及联合创新中心、沥青基碳纤维创新中心西安分中心等科研载体。
入驻科创区的产业项目,瞄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产品涉及材料学、力学、高分子等多学科,生产过程涉及模型计算、力学性能分析等内容,对人才综合水平及生产设备、技术、环境等要求极高,技术先进性明显。
目前,已有8个产业项目、4个科创平台完成进驻准备工作。可以看到,为推动科创区快速启动、早日见效,陕西有色做足准备。
“我们将聚焦新材料产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优势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入区企业代表、陕西有色复合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晓军表示。
深入观察秦汉新城的产业脉络,会发现陕西有色科创区的布局思维,与国能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异曲同工”。
作为世界500强、中央骨干能源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布局西北的最大科创产业基地,正推进实施的国能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项目,将导入集团各产业板块的研发资源,引入旗下相关业务板块的多家单位,建成集科研、培训、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于一体的城市绿色公园式零碳园区。
此外,西安万洋众创城、中南高科·秦汉智康云谷、秦汉大健康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型项目,均“集束式”导入各自的全国产业资源。
这些带“资”进组的项目,正助推秦汉新城加快完善产业生态链。
秦汉新城的产业布局,是基于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的资源基础与比较优势而锚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文化旅游4大主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国能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陕西有色科创区等具有引领性和带动力的重点项目,犹如孵化产业的“磁铁”,在秦汉新城“链”起一个个产业集群,助力建圈强链,夯实“产业底盘”。
实际上,链主企业、重点项目始终是秦汉新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4大主导产业均已布局“链主”“龙头”,产业路径正经历从单点项目突破转向产业链系统构建的深刻变革——
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生产基地加速带动产业生态“聚链成势”,主函数、安程合创、荣信机电、汇能制造、佑驾智行、西部世联、陕西元毂智行等遍地开花;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国能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陕西有色科创区等扛起产业聚能起势大旗,三航动力、迪泰克、三毅有岩、圣宝鸿、金羽卫、华星电子、中茂绿能等扎根发展;
大健康产业:依托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和空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体、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的科研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银丰生物、初源赛尔、天宠生物、慧聚予果、博睿康宁、海易康医药、科诗美等茁壮成长;
文化旅游产业:围绕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大秦文明园、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张裕瑞那城堡酒庄、秦汉国际马术中心、渭河生态景观带等成为“秦汉游”热门景区景点。
如果说4大主导产业是秦汉新城经济发展的灵魂,那么4大城市“样板区”则构成产业发展的空间骨架。
聚焦主导产业,秦汉新城在“二次创业”开局之年,全新谋划打造周陵先进制造产业片区、大健康先进制造产业片区、正阳现代服务片区、大秦文明园文旅体融合产业片区,分别成立由管委会领导牵头的开发建设专班,一体推进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人才引育、服务配套等工作,推动资源向片区集中、产业向片区集聚,以此为驱动,重塑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到2029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产业规模力争分别达到200亿元、100亿元、80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实现这样的“五年目标”,秦汉新城有多少底气?时间不是答案,答案在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