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日报英文版刊发主题报道,通过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五位外籍青年和创业者在西咸新区的实地探访见闻,报道西安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沿科技创新融合,让千年古城焕发生机活力的生动实践。
报道在YouTuBe、Facebook、TikTok、x.com等海外平台发布传播,更多人感受新区的“科技范儿”。
潮科技赋能创新梦想
外籍青年们在西咸新区的首站是位于能源金贸区的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是面向全省科技创新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一站式线上服务窗口。通过聚集成果转化、人才、政策、科技金融等全要素资源,打造一体化、综合型、智能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线上服务平台。
走进中心的产品展示区,讲解员武婕向五位外籍青年介绍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成果。“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防水、保水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沙漠治理领域,”她手持样品演示道,“这项技术已在中东多个国家落地项目。”
不远处,由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研发的蓝色氢能助力车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骑行时比电动车还安静平稳,一点噪音都没有。果真‘氢’,是零排放的‘轻盈感’。”外籍青年在“试驾”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新区氢能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以“4+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引育科技企业,涵盖新材料、氢能、无人机等多个产业领域。截至目前,新区规上工业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小巨人”企业分别达392家、106家和9家。33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培育库,同力重工、源杰半导体先后挂牌上市,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
国际链接吸引人才汇聚
创新不仅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人才加持。五位外籍青年第二站来到陕西RCEP国际外籍人才交流中心,体验了面向国际人才的一站式服务,涵盖签证、法律、就业等多维支持。该中心依托RCEP协议机遇,正加快构建辐射中亚、东南亚的国际人才交流网络。
服务大厅内,来自古巴的安娜正在咨询来华工作许可事宜。“只需要在一个窗口提交材料,非常方便。”她说道。工作人员Kimi用流利的英语向她详细介绍办理流程。来到二层,这里有陕西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带”选品中心,三大本土展区陈列300余款陕西精品,四大国际展区引入十余个国家近千件商品,搭建双向贸易通道,为企业定制出海数字化方案的同时,精准输送跨境电商运营、多语种客服等专业人才。
五位外籍青年中,阿富汗的留学生SHAMSULLAH SHARIATI(沙姆斯)就是在新区创业的一员。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感触很深:“这里不仅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更让我们感受到归属感。西咸新区真正做到了以开放姿态迎接全球人才。”
除此之外,西咸新区还设有陕西省首个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和“外国专家书屋”,打造小中心、大服务、功能全、辐射广的陕西国际人才服务新地标,成为外籍人士来陕发展的重要枢纽,为陕西科技创新提供了国际化的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驱动创新引擎
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该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外籍青年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找到了答案。他们相继走访了这里的实验室、孵化器与校企合作平台,亲身体验“科教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这里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之一,聚集了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3万余名科研人才。
在高端装备研究院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一台精密仪器进行材料性能测试。他向外籍青年们介绍:“这是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传感系统。”隔壁的孵化区内,一群年轻创业者正在热烈讨论着一个新能源项目方案,白板上写满了技术参数和市场分析,创新活力扑面而来。
PILIPCHAK ALEXEY(李客希)感叹:“这里不仅是技术的摇篮,更是梦想的加速器。尤其是创新港在能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让人印象深刻,产学研的深度结合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为牵引,锚定“西安区域科创中心示范区”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目标,探索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新路。
截至目前,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万余家,培育“准规上”企业122家,38家创新平台加速布局,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42亿元,科技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速23.37%,进一步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持续放大“链接”效应。
科技赋能对话古今
科技与文化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收官之站,外籍青年沉浸式体验了大型文旅演艺《赳赳大秦》。
这是一部以秦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史诗幻境演出。借助投影、全息、水幕和实时追踪等技术,现场观众席随剧情移动,穿越2200年时空,亲历秦朝崛起历程。舞台面积达3.2万平方米,获吉尼斯“最大剧院舞台”纪录,恢弘的大秦历史被转化为一场多感官盛宴。
当战鼓雷鸣,灯光骤暗,整个剧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巨大的水幕上投影出奔腾的战马,全息技术重现了兵马俑的恢宏阵容。YUY ANASTASSIYA(由娜丝佳)在现场不自禁地抓紧座椅扶手,完全沉浸在这段震撼的历史重现中。演出结束时,观众席爆发出持久的热烈掌声。
AMMARA HANIF(韩奕姝)看完后激动地说:“这绝不是一堂历史课,而是一台‘时间机器’。”ANASTASIA(娜思佳)则分享道:“科技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也让我理解到爱与希望是跨越文化的共通语言。”
自2024年9月27日全球首演以来,《赳赳大秦》目前已累计演出超452场,接待观众超65万人次,上座率超过96%,已成为西安乃至陕西文旅破圈演艺之一。
从综合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到RCEP人才中心的国际桥梁,从交大创新港的产学研融合,到《赳赳大秦》的时空穿越......西咸新区正以科技为笔,为千年古城绘就出一幅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