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废旧物品堆积、消防通道被挤占,是不少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扔,居民觉得可惜;不扔,既影响通行又存在安全隐患。在北杜街道阳光里第一社区,这样的困境曾十分突出——婴儿车、旧自行车、破旧家具在消防通道里“叠罗汉”,居民一边抱怨出行不便,一边又为处理杂物犯难:“好好的东西,扔了太浪费”“想卖废品,可没人上门收”。

一场联席会议带来的“焕然一新”
怎么破解这个“老大难”问题?北杜街道想了个好办法。9月底,街道办主动牵头,邀请社会公益组织、废品回收企业及阳光里第一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召开了一场特别的“联席会议”。
“要不咱们试试‘以兑换促清理’?”街道办主任张驰在会上提出的想法,得到了三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叶琳的积极响应:“可以!我们来协调物资,让居民既能卖掉废品换钱,还能额外领取生活用品。”
就这样,一场特别的微改造行动在10月的一个清晨开始了。废品回收站“进驻”社区中心广场,现场收购废旧物品。一会儿功夫,社区的王阿姨就卖掉了闲置多年的旧自行车。“这法子真灵!堆在楼道好久的‘老伙计’,今天总算给它找了个好归宿。”王阿姨拎着卖废品所得及额外领取的一袋食盐和两块肥皂高兴地说。

网格员宋艳的民情日记本上记录着活动成效:首日就有32户参与,清理杂物1000多斤;一周后,社区整栋楼的楼道焕然一新。70岁的张大爷还主动当起义务监督员来督促大家处理废品:“楼道亮堂了,邻居见面都笑眯眯的。”
在张驰看来,这场行动看似只是清理了堆放的杂物,实则是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当好‘牵头人’和‘催化剂’。”他表示,搭建开放、协同的平台,把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群众力量凝聚起来,才能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与共享者。
一个疏导区带来的“最优解”
五公里外的空港花园社区,另一场“治理智慧”正在进行。下午四点半,花园里商业街的便民疏导区逐渐热闹起来。李大嫂一边麻利地摊饼一边说:“再不用和城管‘躲猫猫’了,收入还涨了三成。”摊前居民有序排队,秩序井然。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流动商贩治理的“硬骨头”:上班族抱怨堵路、老年人买菜不便、商贩们提心吊胆。社区党委经过两周蹲点调研,推出“三定三有”模式——定区域、定时段、定标准,有管理、有服务、有监督。
“我们要的不是一刀切,而是最优解。”社区书记窦宁指着规划图介绍,疏导区特意选在商业区人行步道区域,既方便居民就近采购,又不影响主干道车辆往来。每个摊位配备分类垃圾桶,市场管理员兼任食品安全监督员。

“现在下楼就能买到新鲜蔬菜,价格比超市便宜,环境也比以前整洁多了。”在疏导区买完菜的退休教师赵先生,对这样的治理成果竖起了大拇指。
“用一包盐‘撬’动楼道治理,用一块区域‘盘’活市井民生。”西咸新区党群工作部负责人表示,家门口的微更新,精髓在于“四两拨千斤”,这种既有温度又有智慧的治理方式,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实践的鲜活样本。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