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刊发报道《志愿服务“小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大能量”》

“1个积分能抵1块钱,志愿服务攒的积分直接就能抵扣买菜钱!”8月3日,西咸新区王寺街道沣东二路社区的“西咸农XIAN”生鲜超市门口,刚用积分结算完的王女士拎着新鲜蔬菜,笑意盈盈地走出超市。

这抹真切的笑容,源于西咸新区自去年起创新推行的志愿服务积分制。10个试点社区通过“场地换资源、服务攒积分、积分兑服务”的良性循环,悄然激活了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向心力”,一幅“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图景正徐徐展开。

机制赋能

让点滴奉献都“有分量”

西咸新区精心构建“提供服务-兑换积分-荣誉激励”的闭环积分管理体系,通过细化标准、明确流程、建强台账,让志愿服务积分实现标准化计量、便利化兑换。

试点社区将环境整治、关爱帮扶、便民服务、矛盾调解、应急救援等常态化志愿服务纳入积分范畴,各社区结合实际,依据服务时长、难易程度科学赋分:1小时常规服务对应1分,专业技能服务1小时计1.5分,特殊贡献一次可获5-20分,让“干多干少、干难干易”在积分上清晰体现。

兑换渠道的畅通更让积分“活”了起来。线上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网”“志愿汇”等平台,志愿时长一键可查;线下在社区志愿服务站、“西咸农XIAN”生鲜超市、际华滑雪场及众多爱心商家设立兑换点,上百种果蔬日化、生活用品可直接兑换,文旅研学、暑期托管、健康体检、技能培训等数十种服务也能凭积分享受。与此同时,“积分达人榜”定期更新公示,积分靠前的志愿者不仅能获得公开表彰、荣誉证书或纪念品,还可能被推荐参评“星级志愿者”,让大家在收获实惠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奉献带来的荣光。

清单引路

为创新实践装上“新引擎”

志愿服务积分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资源清单、项目清单、服务清单这“三张清单”的精准对接与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三张清单”制度,动态摸排群众需求、实时更新服务项目、精准汇聚服务资源,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406个。

其中,“项目清单”明确服务内容与积分依据,让志愿者“干有方向、积有标准”;“需求清单”紧盯服务对象的真实痛点,引导志愿者精准发力,让服务更对味、积分更实在;“资源清单”提供物质与激励保障,为志愿服务持续“输血”。这“三张清单”如同积分制引擎的“燃料供给系统”“精准导航仪”和“能量转化站”,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效能量化评估、激励良性循环。

多方联动

汇聚基层治理“众力量”

凭借志愿服务积分制,西咸新区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居民参与度低、资源与需求错位、传统手段与精细化要求不匹配等难题,蹚出一条“党员带动、群众主动、商户联动”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现在参与平安巡逻、垃圾分类,既能攒积分又能换实用东西,大伙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特别高。”北杜街道阳光里社区居民李先生说,他上个月刚用积分兑换了一块香皂。数据显示,该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较积分制实施前同比增长约15%,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把社区“公家事”当成了“自家事”。

爱心资源的有效整合更让治理合力持续壮大。辖区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纷纷加入志愿联盟,提供兑换商品与优惠服务,构建起“社区搭台、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互动格局。目前,已有81家单位加入联盟,涵盖商超、餐饮、旅游度假等多个领域。

如今,“小积分”正催生出各具特色的社区实践:上林街道金湾社区的“金纽带”志愿服务队成为群防群治的中坚力量;底张街道幸福里社区聚焦“一老一小”,组织“叨叨团”和“暑期公益课堂”,累计服务群众3000余人;北杜街道阳光里第一社区的“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细分党建、环卫、平安等7大领域提供特色服务……

在西咸新区,这枚小小的积分,正从兑换实惠的“硬通货”,渐渐成为凝聚人心的“软纽带”,让基层治理的活力在街头巷尾持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