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科技成果也能“先尝后买”了——陕西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见闻》,聚焦西咸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工作,打通产学研壁垒,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挑水果,可以先尝后买。高校院所的专利技术,能不能“先使用后付费”?
近年来,一些地方试点探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将科技成果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转让)给企业,对方免费使用一定期限后,双方再根据自愿原则,具体约定付费事宜。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人民日报记者近日在陕西西咸新区进行探访。
专利“买断”成本高、风险大
走进西咸新区一家科技企业——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大大小小十几台全自动机器映入眼帘。加工设备开足马力,技术人员正在忙碌生产。
“产品的加工,要经过多次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试验。以前,想要判定压力是否合适,需要对零部件进行剖切,造成了零件损耗和经济损失。”公司董事长米天健说,“如今采用了新技术,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米天健口中的“新技术”,引入时正是采用的“先使用后付费”方式。
成立于2018年的金信天钛,基于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原理,创新攻克超精密异形复杂零部件的精整(抛光、清洁、微整形)难题,解决了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相关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中发动机、液压、通信、能源化工等领域。
零件剖切造成损耗,怎么办?引入新技术或可解决问题。但面对专利转让事宜,企业也存在顾虑。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买断专利会非常谨慎。”米天健介绍说,企业会着重评估“技术的可行性”——在工程应用中,当一项技术某个方面“长板”很长,可能在另一个方面“短板”很短,“就像跷跷板,我们需要综合评估、找到平衡。”
“对企业而言,专利拿来直接可用,是再好不过的,但其概率比较小;优化改进之后可以用,也是可以接受的。”米天健说,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实验环境不同,专利的可复制性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技术路线有偏差,技术方案不可行。要是企业一次性‘买断’,就‘砸在手里了’。”
花大价钱买来,应用前景却不明朗——囿于“试错成本”,不少中小微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机制创新缓解供需矛盾
对于企业的谨慎,西咸新区技术经理人荀巍感触颇深。自2021年成为一名“科技红娘”,荀巍已累计“撮合”企业、院校“联姻”上百对。而此前,有一对几近“牵手”,却最终“一拍两散”,他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遗憾。
“那是一项专利,高校定价10万元,企业评估后只愿出5万元。折腾了两个月后,双方没能谈拢。这家企业的科技项目,仅因5万元的差价,被迫推迟了一两年。”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想发展,又缺钱。贸然买下专利,万一在实践中跟预想效果不一致,连后悔药也没有。”荀巍介绍,作为另一方的高校院所,面对企业想压低价格购买专利的要求,也充满了警惕——科研成果得来不易,科研人员不想让成果被“贱卖”。
实验室里的技术,未经过市场检验,双方都不敢轻易定价——企业担心“买亏了”,赚不回本;专利方怕“卖亏了”,体现不出真实价值。
高校有担心,企业有顾虑,怎么办?
2023年,陕西省科技厅制定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工作指引,西咸新区在陕西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工作。
依照金信天钛的技术研发诉求,荀巍结合多年经验,匹配到掌握相关技术的西安理工大学陈润霖副教授团队。经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牵线搭桥,校企双方洽谈愉快。
“这属于职务科技成果,万一企业没办法兑现承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怎么办?”对于校方的一大顾虑,荀巍早有对策:“我们已准备好了‘安全锁’。”
荀巍口中的“安全锁”,指的是西咸新区引入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风险防控保障机制。此外,西咸新区还组织技术交易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协议范本拟定、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对合作流程全程把关。
解了后顾之忧,双方成功“牵手”,顺利签约。
“技术加持”带来实打实的获得感
走进金信天钛二楼车间,产品加工一片忙碌。“瞧,有了新的检测装置,就像有了眼睛。”米天健指着一台机器说道,“如今,不用再剖切零件,我们就能在线监测其内腔的加工状态。”
金信天钛、西安理工大学“牵手”后,技术沟通持续进行。在安装调试设备时,校企双方多次探讨了技术细节,并优化了软硬件的设置。
“这种‘压电式流体压力调控’技术,可把此前的控制系统优化为全编程调控,使加工精准度、调节效率大幅提升。”身为科技成果供给方,陈润霖也有满满的成就感,“看到自己团队的成果,真正在产业一线落地,助力创新发展,特别欣慰。”
获得高校团队的“技术加持”,金信天钛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
“这个检测装置,还能进行加工校准和补偿,可将每批次零件加工后的性能差异控制在3%以内,可靠性提升50%以上。”米天健介绍,企业的前期投入、试错成本大大降低,研发效率也整体提升了30%。
“高校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可谓一种浪费;企业对技术有需求,却顾虑重重——‘两头着急’的双方只有达成合作,技术才能赋能产业。”在西安理工大学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主任游才印看来,“先使用后付费”可为企业留足技术验证时间,降低了获取科技成果的门槛和试错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打开思路,盘活高校院所的存量专利资源。
“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与供给方,通过此举进一步加强认知、交流,也可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础。”游才印说。
金信天钛“牵手”西安理工大学,并非孤例。为了更好“撮合”科研人员、中小微企业“双向奔赴”,陕西还搭建起一座“线上鹊桥”——2024年12月,陕西省科技业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上线了先使用后付费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
线上、线下齐发力,助力更多“有缘人”成功“牵手”。截至2024年底,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陕西已有700余项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