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2023年6月,当马师傅第一次走进位于华翰物流南门附近的“生态小憩驿站”时,惊喜不已:“真没想到!空调凉飕飕的,有热水喝,有干净椅子坐,还能买点东西。关键能安心熄火,下车透透气,这感觉,像有了个路上的‘家’!”这个由回收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小屋,内部明亮整洁,公共座椅、空调、饮水机、小卖部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醒目的环保宣传画,提醒着大家怠速的危害。正是这一排特别的“集装箱小屋”改变了这一切,它们不仅温暖了无数“马师傅们”的心,更悄然为蓝天白云贡献力量。这就是——空港新城生态小憩驿站。
它的诞生,不仅温暖了货运司机的休憩时光,更成为国家“双碳”目标下破解物流行业高排放痛点的创新性低碳解决方案,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正融入车轮滚动的每一个缝隙。
提起过往的休息方式,马师傅直摇头,以前夏天像蒸笼,冬天冻得哆嗦,为了乘凉或者取暖开了空调,车子就得一直轰隆隆地响,费油不说,那气味也熏人,怎么都不踏实。他的烦恼,也是空港新城物流园区每天500多辆次往来货车司机的共同烦恼。
等货、调度间隙,路边怠速的车辆排成长龙,形成无奈的“怠速压车”现象,既消耗能源,更排放着数倍于正常行驶的污染物。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空港生态小憩站”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减污降碳”新实践。
直击“减污降碳”要害
通过精准引导司机“熄火休憩”,从源头切断高排放的怠速工况,将减碳场景从“道路移动”延伸至“停车等待”环节,成为交通领域精细化降碳的生动注脚。
系统减碳的“绿色账本”
驿站不仅是休息站,更是一个小型减碳枢纽:科学测算显示,货车怠速时污染物排放量是正常行驶的5-6倍。一个驿站每年就能有效减排一氧化碳约47吨、氮氧化物约101吨、颗粒物约1吨。空港新城已建成的3个驿站,正持续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注入“绿色动能”。
构建“人本低碳”协同体系
驿站建设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国企、园区、司机群体共建共管,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低碳治理生态圈,突破了传统环保工程思维,开创“民生需求+低碳治理”融合新模式。
相关单位多次深入调研,最终锁定巴夫洛西门、华翰物流南门等重型货车聚集、怠速重灾区,将驿站建在司机“最需要”的地方。
提供低碳转型的“空港样本”
驿站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低成本高效益,单站建设成本仅数万元,年运维不足7万元,减排性价比极高,适用于港口、物流园、高速服务区等货车聚集区,可同步实现“减污降碳、惠企利民、资源循环”,契合高质量发展内核。“生态小憩站”的实践,为全国物流枢纽城市提供了一条可落地、可持续的交通减排路径。
“生态小憩驿站”的成功试点,只是一个起点。空港新城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司机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将持续倾听司机心声,优化驿站服务,比如探索增加充电桩、简易淋浴等设施。更重要的是,我们计划在辖区更多物流车辆聚集区域复制推广这一模式,让这份‘路上的温暖’惠及更多‘马师傅’,让‘空港蓝’的底色更加纯净。我们将继续探索可持续的运营之路,让这抹‘生态绿’点亮更多繁忙的物流干线!”
一个个由回收集装箱变身而来的“生态小憩驿站”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缩影,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一个休息场所,更是连接民生关怀与蓝天保卫的“绿色纽带”,在这里,司机的疲惫得以抚慰,引擎的轰鸣得以暂停,清新的空气正在无声地诉说着“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