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街道“小创新”带动“大发展”, 基层治理再“上新”

西咸新区渭城街道因古渭城驿址而得名,“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描述的正是当时渭城驿馆的繁忙景象。这里是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石油化工重镇。辖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有企事业单位400余家。近年来,渭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持续聚焦基层治理,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项目服务保障等工作,使得辖区面貌焕然一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再现新生机。

社区无小事,小创新促进大和谐

“好棋啊!”凉亭下,家住渭城街道西电社区的几位老人正聚在一处下棋,摇着扇子坐定,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仿佛战场上运筹帷幄的老将军;走进西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内群众有序排队办理业务,走廊里挂满了社区孩子们的画作,调解室里工作人员认真记录、耐心倾听,活动区域有人品茶练字,有人观影读书。道路干净,设施完善,服务到位,娱乐丰富,这是渭城街道西电社区居民们习以为常的“小日子”。

西电社区支部书记史培养介绍,近年来西电社区党支部致力于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将社区服务中心由原本的200平方米扩充到1260平方米,现已建成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社区民警室、妇女儿童之家、老年服务中心、特殊群体康复室、退役军人服务室、社工站、物业办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二楼的调解室内,一场调解活动正在进行,工作人员介绍:“都是邻居,大家坐到一起把事情说清楚,很多误会就解开了。‘老张说事’是我们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的一个品牌项目,每次调解我们都会有专人记录情况,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帮助五十多名群众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小法庭”在西电社区算是“常规操作”,据了解,西电社区的“小法庭”,针对物业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邀请专业法律工作者、调解员,以专题讲座、以案释法、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形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现“矛盾不出门、化解在社区”。

除了“小法庭”,西电社区还有“小板凳”“小课堂”“小喇叭”“小舞台”“小马甲”“小网格”,“七小促七大”是西电社区独特的工作方法。以搬起“小板凳”,促进“大沟通”这一工作方法为例,西电社区实行“社区工作日”“服务长”“广场服务办公”等制度,社区包抓领导、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搬起小板凳、支起小桌子,收集群众诉求、宣传党的政策、联合开展活动等,有效拉近了干群关系。近年来,该社区成功解决了楼道积存垃圾、群众如厕难、邻里纠纷、飞线充电等问题数十件。

“最开始群众反映的问题很多,每天都有几十个问题要解决,现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大伙对社区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了。”史培养笑着说道,“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坚持‘七小促七大’的工作方法,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需求,让我们的社区更和谐,居民更幸福!”

从社区到小区,暖心服务来到家门口

玻璃厂社区三普小区的网格工作站只有50多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内电脑、打印机、空调等办公用品,以及血压计、便民工具箱、便民雨伞、充气泵、板车、老花镜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居民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玻璃厂社区党支部书记康玉翠说道。

小区网格工作站成立于2022年3月,以群众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人群,开展精细化服务,解决民生小事问题的同时,实现基层网格化管理,将网格工作站建到群众家门口,营造“网格多跑动、居民少跑腿”的便民舒适区,用微阵地提供暖人心小服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三普小区离我们社区的服务中心还有一段距离,大家去办事还是有点远,所以我们就在小区里设了这个工作站,群众来办事或者歇个脚都很方便。”

康玉翠表示,今年以来,玻璃厂社区积极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入户走访工作,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清单,创新“一老一小”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助行、助洁、助医、助急、代购代领代缴、独居老人走访、精神慰藉等服务,夯实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地基。

“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为三普小区多层住宅楼安装便民歇脚凳、接送老年人接种疫苗和免费体检、入户检查水电气安全、垃圾分类和禁止高空抛物等宣传活动。”康玉翠说道,“一个网格工作站既是倾听了解社情民意的联络站,又是便民为民的服务站,还是帮扶救助的纾困站,同时也是物业、居民,党员、志愿者、站长、楼栋长、网格员的集散站,实现小区事务在这里共商、政策在这里咨询、民情在这里反馈、矛盾在这里调解、宣传从这里出发。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将社区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变成亮点,让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