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相继报道西咸新区在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举措和亮点成效,节选如下。
人民日报
《探索科技成果“先尝后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近年来,一些地方试点探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将科技成果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转让)给企业,对方免费使用一定期限后,双方再根据自愿原则,具体约定付费事宜。
互利合作固然好,可多数企业和高校院所原本并不熟悉,谁来“捅破窗户纸”?
“科技红娘”牵线搭桥,风险共担让合作无惧风雨
自2021年成为一名“科技红娘”以来,陕西西安西咸新区技术经理人荀巍累计撮合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姻”上百对。他告诉记者,2024年初,西咸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组织工作人员走进辖区企业宣讲政策,广泛征集技术研发诉求160余项,金信天钛的诉求是其中之一。
“对超精密零件的精整加工,尤其是异形、复杂结构,技术要求很高。”米天健举例说,公司曾加工一个拳头大小的零件,内腔布满S弯、U形弯、O形弯、螺旋弯,相互分叉交会,就像过山车轨道一样。
加工类似产品,要在不同压力环境下试验,才能确定最优工艺参数。“每次调整压力,都得剖切零件,造成零件损耗和经济损失。”米天健期盼,“要是不剖切还能检测就好了。”
依照企业诉求,荀巍寻找“相亲对象”。他在专利数据库内检索,同时结合多年经验,匹配到掌握相关技术的西安理工大学陈润霖副教授团队。
经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牵线搭桥,校企双方洽谈愉快,但陈润霖仍有隐忧:“技术不是拿来就用,企业改进技术后,会不会认为技术就是他们的了?如果以此为由拒不付费,怎么办?”
为给知识产权加上“安全锁”,西咸新区引入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风险防控保障机制。一旦企业违约,担保机构或保险机构可先行赔付给高校。此外,西咸新区还组织技术交易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协议范本拟定、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对合作流程全程把关。
解除后顾之忧,双方顺利签约。“看到团队成果在产业一线落地,助力创新发展,特别欣慰。”陈润霖说。
金信天钛也有实打实的获得感。“有了技术加持,不用剖切零件就能检测不同压力环境下的内腔状态。”米天健说,新的检测装置还实现了加工校准和误差补偿,可将每批次零件加工后的性能差异控制在3%以内,可靠性提升50%以上,助力企业研发效率整体提升30%。
在陕西,为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2024年12月,全省科技业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上线了先使用后付费平台,推动形成以成果发布、筛选、匹配、对接为支撑的全流程线上服务体系。
进入平台,在“服务流程”一栏,可见登记成果、发布成果、转化对接、合同签署、专家审核等多个选项,页面上方还提供合同示范文本的下载服务。
“高校、科研院所等可在平台发布展示科技成果,中小微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承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杨凯介绍,双方线下签订先使用后付费技术许可合同,并进行合同认定登记,上传至服务平台备案后,即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线上线下发力,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截至2024年底,陕西已有700余项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新华社西安5月22日电
《中国西部开放型经济为民营企业带来新商机》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21日在西安开幕,来自尼泊尔、土耳其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汇聚一堂,深化互联互通,扩大经贸合作。
这是一个不沿海的“港口”,却放大了深居中国西北内陆的陕西省在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商业航天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占陕西省经济规模近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在开放型经济驱动下展现出勃勃生机。
“普通卫星照片只能看到地表物体的大小和颜色,而我们的高光谱卫星拍照设备就像医院的CT机,能对物体‘切片’分析,来识别地面物质、判断地表环境以及探测地底矿产。”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静说,能够实现如此高质量、高精度的成像,得益于西安在光学和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
今年4月,中科西光航天宣布与法国共建“甲烷排放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室”。“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不仅帮助我们开拓了更大的市场,更推动了中国航天标准走向国际化。”秦静说,实验室共同开拓中国及周边出口市场,预计星座共建及温室气体监测服务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超3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陕西相继出台《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十条举措》等政策措施,健全相关政策和执行机制,创新民营经济服务模式,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
作为陕西省产业创新与对外开放的高地,陕西省西咸新区在过去一年新增入库81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018年以来,西咸新区累计签约民营企业投资项目561个、投资总额3043亿元,为陕西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2月,西咸新区举行首批科技企业“技术出海”启动大会,一家生产绿色保水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业界关注。其在2024年12月获得阿联酋市场的认可,拿下了价值3亿美元的订单。
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卢威介绍,其生产的新型材料既能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又能改善土壤沙化,眼下已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土耳其等西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得益于其A级气候友好型企业的资质,企业一个月前获批一笔5.4亿元人民币的绿色贷款。
“这笔资金为我们注入了活力,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心。”卢威说。
这是陕西省外向型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缩影。着眼于“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陕西民营经济在产业环境的扶持与鼓励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