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刊发报道《陕西西咸新区:“精准滴灌”式服务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7月7日,科技日报刊发《陕西西咸新区:“精准滴灌”式服务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聚焦西咸新区以创新服务机制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能的实践,全文如下。

日前,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现场传来捷报——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湄南高科”)与沙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将为国际沙漠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把沙子做成防水沙,既能保水蓄水,又能防止水流失。创新技术是这家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陕西民营经济重镇,西咸新区2024年经营主体总数超8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95.3%,民营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接近50%。前不久,西咸新区发布了2025年营商环境助企服务“九条”举措。系列举措是对去年《西咸新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进一步聚焦和细化,意味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今年一季度,西咸新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释放出民间资本活力持续增强的信号。

政策直击企业核心需求

4月初,湄南高科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签约,总投资达10亿元的生态环保新材料扩产项目成功落地。这家专注于研发保水材料的治沙企业,今年3月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湄南高科创始人卢威分享道,无论是用地审批流程的加速推进,还是融资的精准对接,都让企业的发展“踩准了节拍”。

“过去,政策如同‘撒网捕鱼’,虽然覆盖面广,但往往难以触达企业核心需求。如今,政策已进化为‘精准滴灌’,直击企业所需。”卢威说。

今年初,企业成功签下了一笔海外亿元大单,急需快速扩大产能。然而,筹措资金成了卢威最大的心事。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相关人员在上门服务时,了解到企业的困难,立即带领专家上门梳理融资难点,并邀请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低息贷款方案。仅过了一个多月,5.4亿元贷款便到账。卢威长舒一口气:“这笔钱既是‘及时雨’,更是助力企业前行的‘强心针’。”

让政务服务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出击”,这只是西咸新区推进民企服务改革的一个缩影。在西咸新区,传统的“政府出台政策、企业被动接收”的单向传导,已悄然转变为“企业提出需求、政府精准响应”的双向互动。

“你好,我之前来大厅办理过企业简易注销,现在公示期快满了,但我人在香港,可能没法现场办理后续流程。”政务热线里,传来西咸新区新指尖仓储有限公司负责人井胜宏焦急的声音。

“查询到您之前在大厅寄存了相关资料,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后,您联系我,我会对接窗口帮您代办。”政务管家胡玉茹迅速回应。这样的场景对于胡玉茹来说已是常态。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接诉即办”机制让企业办事全程“云端跑腿”。

西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董广立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详尽的诉求办理台账:2024年,通过12345热线、营商环境热线、“镐帮手”政企通服务平台等12种多元化渠道,西咸新区累计办结企业诉求2408条,办结率99.5%,平均处理时限3.2天。

2024年末,《西咸新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加大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落地西咸新区,勾勒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好图景。从宏伟蓝图到落地实践,西咸新区助力民企的发展路径在务实行动中变得愈发清晰。

董广立说,今年3月出台的“办事不出园区”“高效化解企业诉求”等九条助企服务措施,构建了“诉求响应、要素保障、执法监管”三大体系,有助于实现企业诉求24小时办结率超98%。

打造平台解决企业问题

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陕西凝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遇到前来走访的助企联络员、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副局长阮少华。这位与企业“结对子”的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生产一线。此次前来,他主要是想了解企业在兑现奖补政策后的实际状况。

“之前工作人员专门上门,为我们详细解读申报指南,现在通过线上平台就能一键办理政策兑现事宜。”陕西凝远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鸿鹏表示,借助“镐帮手”,公司及时兑现了科研奖补、人才引进等多项惠企政策。去年,该公司成为上市后备企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西咸新区创新推出“镐帮手”政企通服务平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企业发展路上的可靠伙伴与得力助手。2023年,西咸新区将各类惠企政策集中上线至“镐帮手”政企通服务平台,确保企业能够第一时间知晓政策红利;同时,选派干部担任助企联络员,精准对接1800家重点企业,推动干部主动下沉一线走访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诉求。

“我们在‘镐帮手’平台上建立了惠企政策资源库,梳理企业常见问题及标准答案,AI客服能秒答‘专精特新企业厂房租金减免’等专业问题。”董广立边说边演示着实时更新的诉求分析系统。记者看到,融资支持、用工保障、审批效率是企业最核心诉求。

对此,西咸新区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诉求收集—问题交办—办结回访—三级督办”的闭环诉求解决机制。对于咨询类问题,立即办理;对于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诉求,则根据实际情况,分级督办推进,最多5个工作日办结。“无论怎样都遵循‘首办负责’的宗旨,确保企业的诉求有人管。”董广立说。

从解决融资难题到优化营商环境,大事小情都事关科技企业的发展。今年春节前夕,西咸新区新领物流园区企业通过服务热线反映,园区门口的路面有凹陷问题,不仅影响出行,还存在安全隐患。秦汉新城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在接到反映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现场勘查,24小时内就修好了路面。

“助企服务,我们坚决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董广立表示,区内设立了173处营商环境监测点,智能平台24小时响应企业诉求,做实做优助企服务。

为发展各阶段提供服务

在西安华晟复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全自动铺丝机正将碳纤维加工成航空航天用的高端复合材料。去年12月底,该公司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计划用两三年时间冲刺科创板,实现上市目标。“谁能想到4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初创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陈斌说。

这家由西安交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落户西咸新区2年多时间,就走完了从“小升规”到“专精特新”原本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环节。

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西咸新区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起步阶段,企业获得了转让技术成果的相关补贴;筹备阶段,享受到3400平方米的房租减免、人才住房等优惠;试生产阶段,拿到了研发补贴;发展阶段,又获得了各类资质认定、科技计划配套资金和上市企业培育奖励……陈斌一边回忆,一边细细算着这笔“发展账”。

“我们构建了‘小微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四级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一对一’诊断服务。”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副局长李明说。

针对年营收低于2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西咸新区建立了“小升规”动态库,为企业提供财税辅导、技术改造诊断服务。

西安万威刀具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同刚起初对“入规”心存顾虑。“一方面,我们觉得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是不是‘入规’后就不享受帮扶政策了。”同刚说。

针对企业的担忧,西咸新区组织人员多次上门讲解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升规”前后政策差异。最终,企业打消了顾虑,于2024年2月通过审核顺利“入规”,当年企业产值便达到3567万元。

如今,在西咸新区,既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在飞速成长。2024年,西咸新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78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0户,总量达4100户。

“无事不扰、有事必应。”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局长刘高波表示,西咸新区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