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找这里!”

“有问题就找这里,跑腿少还解决快。”近日,在西咸新区斗门街道综治中心调解室,55岁的秦先生握着调解员杜琴的手连声道谢。今年1月,他值夜班后意外摔伤,被迫签署离职协议后医疗费索赔无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综治中心,最终在调解员联动劳动监察部门的协调下,当场拿到1.5万元赔偿款。

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载体,今年以来,西咸新区坚持高标定位、系统推进,将全区各级综治中心打造为“区域统筹、部门联动、数据共享、高效便民”的社会综合治理平台,持续推动新区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规范化建设 “问题清单”变“满意答卷”

走进上林街道综治中心,大厅墙上的“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导引图”格外醒目——从问题受理到分类流转,再到督办回访的闭环流程清晰可辨。“这张图就是我们的‘解题流程图’”,街道分管负责人刘晓锋介绍,中心设置接待大厅、社区(村)管理和网格化服务中心、信访接待区、矛盾调解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功能区,实现“‌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和‌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建设,现已覆盖新区各级综治中心。

这样的规范化运行已在新区形成示范效应:某小区居民反映房屋漏水问题,常驻综治中心的住建部门立即受理居民诉求,并迅速前往现场了解详细情况。在2天后的协调会上,住建部门、开发商、物业公司与居民代表围坐在综治中心调解室桌前商定解决方案,最终,这些问题不到10个工作日便高效解决。

按照“高频事项常驻、低频事项轮驻”原则,法院、检察院、公安等6部门常态化入驻,教育、城管等部门按需轮驻,其他部门随叫随到。今年以来,新区各级综治中心通过“受理登记—调解处置—分析研判—分类流转—督查督办—回访评价”六步工作法,向责任部门定向交办矛盾纠纷7513件,化解率达93.94%,群众“问题清单”纷纷在这里交出了“满意答卷”。

警社共治 最小单元筑起平安防线

既要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又要主动出击让大家更有安全感。具体怎么干?西咸新区警社共治模式给出答案。新区党群工作部、公安局统筹协调各镇街、派出所,依托综治中心建立警情信息共享、治安形势共商、矛盾联调联处等机制,打造“公安专业支撑+属地资源整合+多方协同共治”的警社共治安全防护网,取得了显著成效。

前不久,在广德路派出所推送一起电信诈骗警情后,北杜街道综治中心及时调度网格员配合民警上门快速拦截。在及时劝阻居民王女士转账后,网格员协助其安装反诈APP,同时在辖区广泛开展反诈宣传,提升居民防诈意识。镐京大道派出所向斗门街道推送寻人警情后,街道综治中心调度网格员、楼栋长迅速发动群众提供线索,不到2小时便寻回走失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警社共治模式中,最小平安单元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3月某天,斗门街道综治中心接到网格员报告小区停车纠纷升级,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调度社区干部、物业保安等9人7分钟抵达现场,及时成功化解冲突隐患。

目前,西咸新区已对1334个人员密集场所分类管理,建成1106个最小平安单元点位,整合安保、网格员、民辅警等8500余名治理力量。常态化演练与应急测试让“中心统筹、多方联动、全域响应”的防控体系覆盖学校、商场、景区等重点区域,织密全域安全防护网。

数据赋能 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

“过去行业部门各自摸排矛盾,信息像孤岛,现在通过网格化平台,数据一目了然。而且平台还会根据矛盾类型流转到各责任部门处置,效率高多了。”北杜街道网格员袁小海点开的网格化管理平台,正实时更新着辖区矛盾纠纷“全景图”。

西咸新区整合12345热线、警社共治平台、网格化平台等数据源,构建“一网统管”数据中枢,通过智能建模分析近7天警情高发区域与矛盾类型,自动推送风险预警,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针对性做好纠纷化解或专项治理。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西咸新区通过预警提前化解群体性矛盾37起,矛盾纠纷类警情环比下降12%,治理逻辑正从“救火式”处置转向“防火式”防控。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综治中心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多元协同,重点推进智慧化治理平台深度应用,打通数据壁垒,将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西咸新区党群工作部部长刘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