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镌刻着历史的更迭与文化传承,记录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密码。为了让青少年儿童直观感受汉字的形态之美与深厚内涵,2025年9月20日上午,永乐镇开展“笔墨春秋•文字千年”文字变迁知识讲座,通过知识讲解、图片展示、实物观察与手工实践等形式,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汉字文化探索之旅。
活动伊始,老师以“一个汉字的 千年旅程” 引子,拉开讲座序幕。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从汉字的源头讲起:“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便已出现,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着古人的祭祀与生活。历经数千年演变,从金文的庄重、小篆的规整,到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方正端庄,直至如今的简体字,每一种字体都藏着时代的印记。”随后,老师结合时间轴,清晰讲解了汉字的主要演变脉络—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再到现代简体字,让孩子们对这条“写在时光里的文明密码”。
在文字解析环节,老师通过展示丰富的各时期文字高清图片与拓片,引导孩子们读懂汉字的“造字智慧”。“日'字像一轮圆圆的太阳,‘月’字似弯弯的月牙,这是最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休’字由‘人’和‘木’组成,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这是巧妙的会意造字法。”老师一边展示甲骨文里的“山”“水”“火”,一边解析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还结合“福”“寿”等字的字形演变,讲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寓意,孩子们纷纷惊叹:“原来每个汉字的形状和写法,都藏着这么多学问!”
讲座结束后,充满趣味的手工实践环节正式开启,手工老师提前准备了活字印刷材料包——包括木质活字、油墨、拓印板、宣纸,并详细示范操作步骤:“先将活字按照想要的顺序排列在拓印板上固定好,用刷子蘸取适量油墨均匀涂抹在活字表面,再将宣纸覆盖在上面,用干净的刷子轻轻按压,等待片刻后小心揭开宣纸,古文字的拓印就完成了。
孩子们立刻投入实践,有的认真挑选不同字体的活字排列组合,有的专注地给活字均匀上墨,还有的小心翼翼地进行拓印操作。遇到活字排列歪斜的问题,孩子们互相帮忙调整;不确定拓印力度时,老师及时上前指导。活动室里,油墨刷的摩擦声、孩子们的讨论声与毛笔书写的沙沙声交织,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经过近一小时的努力,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古文字拓片”作品陆续完成。有的作品拓印了甲骨文的质朴线条,有的呈现了金文的浑厚庄重,还有的通过临摹小篆,体会到了字体地对称之美。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同伴讲解自己拓印的文字含义:“你看,我拓的这个‘马’字,像不像一匹正在奔跑的马!”
此次“笔墨春秋•文字千年”文字变迁知识讲座,不仅让青少年儿童在听讲解、观实物、做拓印的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历史、造字规律与文化内涵,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汉字文化、感受文字之美的种子。下一步,永乐镇将继续推出更多贴近儿童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触摸汉字温度、感知文明厚度,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