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咸新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挥“就业先锋”品牌作用,多措并举为区域就业稳定筑牢根基,累计带动就业3.5万人,培训技能人才3.6万人次,就业服务成效持续显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特色劳务品牌
让技能人才找到“用武之地”
劳务品牌是融合鲜明地域标记、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为一体的优质就业载体。西咸新区着力培育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劳动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0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杨佳文,就借着“西咸数字工匠”劳务品牌实现了职业理想。经过3个月实训,他快速成长为动画领域专业人才,2024年毕业后顺利加入《哪吒之魔童闹海》制作组,还参与了《深海》《王者荣耀》宣传片等重点项目。“在‘西咸数字工匠’体系里,我真正实现了职业梦想。”杨佳文的话里满是自豪。
“西咸数字工匠”是新区针对数字经济人才缺口打造的劳务品牌,通过“政-企-校”合作,已和150余所高校牵手,培养近万名技能人才,其中大学生占比超80%。截至目前,该品牌累计完成350部微短剧制作,产值达8500万元,还带动1200余名农村劳动力转型、500余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如今,西咸新区已构建起“1个省级+ 2个市级+3个区级”的劳务品牌矩阵。“西咸建工”围绕T5航站楼等大项目,为建筑行业输送万名技能人才;“西咸茯茶工匠”凭借茯茶镇文旅资源,帮助群众拓宽就业渠道。6个品牌协同发力,累计带动就业3.5万人,培训技能人才3.6万人次,形成了西咸新区就业工作的“硬支撑”。
驿站精准帮扶
特殊群体就业有“奔头”
对于残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西咸新区通过就业服务驿站提供“一人一策”帮扶,助力特殊群体找到就业方向。家住底张街道幸福里社区的吕大姐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今年48岁的她因为行动不便,“想赚钱却没门路”,平时只能坐在轮椅上钩织小玩偶打发时间。
就业服务驿站的一次细致摸排改变了她的状况。了解到她的这一爱好后,工作人员联系手工企业派专业老师上门辅导,教她钩织流行款式、了解验收标准,课程结束后订单直接送到她手中。如今,吕大姐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利用空闲时间钩织,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规划。
“我们给不同群体建了就业需求清单,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服务,尤其对残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保证帮到点上、落到心里。”西咸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新区已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36人,不少失业人员靠着新区的就业帮扶工作迎来了生活转机。
辖区居民任西峰就是其中一员,失业近两年的他从社区微信群知道政府有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马上报名参加西安博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叉车培训。“政府的免费培训真是雪中送炭!”任西峰说,培训不仅让他免费拿到叉车证,学校还提供电工课程,他又顺利考了电工证。凭着“双证加持”,他很快收到吉利领克汽车备件中心的录用通知,现在月薪和福利都达到预期,生活重新有了奔头。
校地企联动
毕业生就业路更“宽”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千万青年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西咸新区在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等3所高校设立就业服务驿站,提供政策宣传、岗位推荐、见习登记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学校的就业驿站,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毕业生小李足不出校就成功入职当地一家科技企业。
“今年我们已经举办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62场次,开展‘千企高校行’活动,组织近千家企业走进西安交大、西北大学等高校,提供岗位1万余个。”西咸新区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针对毕业生实践需求,新区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105个,组织524人参与见习,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同时推进西安-咸阳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多频次组织企业走进咸阳高校,为毕业生拓宽就业空间。
织密服务网络
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
为帮助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近就地实现就业,西咸新区在本级及五个新城建成西安咸阳一体化(人才)零工市场,线上搭建“小秦智工”平台,累计服务求职者5200余人次,促进就业923人次,平台注册用户超8.4万人、企业8400户。家住斗门街道的王师傅,就是通过零工市场 “当天就匹配到物流分拣工作”,快速实现了灵活就业。
为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西咸新区累计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进社区活动109场次,组织660家企业提供岗位1.14万个,帮助410余人就业;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送工入企”活动,为康龙化成招聘高校毕业生150名,为西安咸阳机场T5航站楼定向输送员工200人。
同时,新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1978万元、社保补贴807万元,为企业减负、为创业者赋能,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织密的就业服务网络带来了促进就业的喜人成果,今年以来,西咸新区城镇新增就业16833人。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西咸新区将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推动不同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