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友情不可少,防病除菌更重要。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公筷公勺,举手之劳。添加亲情,减少传染。幸福乘倍,祛除病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聚餐是大家常有的生活内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餐桌上为客人夹菜,被视为热情好客的礼仪;长辈夹菜给晚辈,是爱的宠溺;晚辈夹菜给长辈,是孝顺的体现。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菜。“中式共餐”确实体现亲情友情热闹非凡、温馨无比,然而这热闹、温馨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 60% 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不少疾病是由合餐制引起的。私筷混用,可能会将彼此的细菌、病毒交换给对方。
因此,防控新冠肺炎等病毒、提升用餐卫生习惯,有必要在亲朋聚餐、甚至家人用餐时,倡导使用“公筷”夹菜。
如何做到文明和卫生用餐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家吃饭时
固定餐具: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公筷公勺:不能分餐时,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
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独立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要用适当的方式感知食物温度,拒绝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二、餐馆就餐时
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
市民朋友们使用公筷公勺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公筷公勺、举手之劳让我们共同努力倡导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