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刊发报道《大暑极热时 一品茯茶香》

7月22日,大暑。骄阳似火,热浪滚滚。

在这个全年最为酷热的时节,我国许多地方有“饮伏茶”以清热解毒的习俗。这碗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10余味中草药熬煮的茶汤,是炎炎夏日的清凉慰藉。而在陕西,人们消夏祛暑的杯中物,还有另一种饮品——茯茶。

陕西茯茶产销历史悠久。清人“暑气熏泾阳,伏日筑茶忙。坊间压砖石,城外十里香”的诗句,描述了当年泾阳人在三伏天筑茶的繁忙景象。茯茶于盛夏高温中二次发酵,凭借自然生成的金花,酝酿出温润醇厚的独特风味,兼具健脾利胃、解渴消暑等多重功效。

当暑气如无形蒸笼笼罩天地,取一盏茯茶慢啜细品,任悠长的茶香裹挟着丝丝甘爽沁入肺腑,燥热便随之悄然消散。

千年茯香漫丝路

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茯茶镇,是以茯茶发展史为背景衍生出的以现代特色文旅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小镇,“镇眼”所在便是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茯茶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围绕以“茯茶溯源”“千年宗祖”“金花奥秘”等为主题的七大展厅,揭开了“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的面纱。

茶,源于华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表明茶在当时已成为交易商品。1998年,考古人员在汉阳陵帝陵封土东侧编号11至21的外藏坑中一个木盒内,发现了茶叶的有机质遗存。研究表明,这些茶叶由茶芽制成,品质为顶级。专家认为,汉景帝为后来汉武帝开拓“丝绸之路”奠定了深厚基础,而汉阳陵发现的“皇家御用茶叶”,进一步佐证了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与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

唐代,陆羽著成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影响深远,陆羽也被尊为“茶圣”。彼时,茶已成为流行饮品。宋代官方设立“都大提举茶马司”,专司与边民的茶马交易。宋徽宗赵佶热衷茶事,著有《大观茶论》,足见宋代茶业之盛。此后历代,茶叶被用作安边固邦的政治工具。

“泾阳地处关中腹地,是南茶北上西运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历史上‘官引茶’的重要集散地。”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刘炳全介绍,“官茶运抵泾阳需另行检查,加工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诸国。泾阳遂成茶叶加工输运中心。”

常言道: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砖茶即紧压茶品。据考证,公元1368年,茯茶加工技术正式定型,茯茶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战略物资。此前,茯茶为散茶形态。为克服运输困难、提升运量,泾阳茶人积极探索紧压茶制作技术,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套繁复而完整的制砖工艺,成功将散茯茶压制成型。

刘炳全补充道:“为纪念这一创举,馆内特别陈设了一块巨型茯砖茶作为第一展厅的‘镇馆之宝’。其宽1368毫米、重1368斤,既凝结了茯砖茶诞生元年(1368年)的关键历史,又以谐音象征‘一生顺利发财’的吉祥寓意,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随着丝路驼队的足迹,茯茶醇厚绵长的香气一路向西,绵延不绝。

“游牧民族视茯茶为‘消腥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茯茶经济价值堪比‘黑色黄金’,家中藏茶多寡象征财富丰俭,故有‘四块茶换一头牛,八块茶换一匹马’的谚语。”刘炳全说。

伏日筑茶金花开

走进茯茶手筑体验馆,浓郁的茶香与蒸腾的热气便扑面而来。几位宝鸡游客在制茶师傅张振合的指导下,将事先熬煮好的少量茶汤舀入装满茶叶的锅中,随即手持长柄木铲快速翻炒。待茶叶变软,他们将其铲出锅,开始灌封筑茶。

传统茯茶制作技艺包含拣茶、剁茶、筛分、熬茶汤、打吊、炒茶、灌封、捶茶、堆封、发花、陈化等数十道工序。

2011年,“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泾阳茯砖茶”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作为茯茶核心产区的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正致力于传承非遗技艺推动产业升级。辖区内注册茯茶企业266家,茯茶产业年产量达6000吨,仅2025年上半年茯茶镇生产茯砖茶58.454吨,产值达584.54万元。

在历史中沉淀的“丝路瑰宝”不断在新时代的产业浪潮中焕发出全新活力。近年来,好喝、功效多,且具有陕西关中特色的泾阳茯茶,已成为西咸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金名片”。其中,茯茶镇通过多元融合模式,构建起一条贯通农业、文旅、茯茶产销、生物科技的产业生态链,让一片片茶叶释放出无限可能。

同时,在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相继设立陕西茯茶旗舰店、中国茯茶文化推广中心。而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物流网络和跨境电商的创新销售模式,茯茶跨越千山万水,直接“送货上门”至全球各地消费者手中,实现了出口额的连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