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一体化 减污降碳再增长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宏大叙事里,“减污降碳” 成为当下最为关键的篇章。减污,致力于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涵盖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以及土壤污染物等,让空气更清新、水源更洁净、土壤更健康;降碳,则聚焦于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步伐,守护地球生态平衡。二者协同推进,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能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对于空港新城这座现代化城市而言,减污降碳更是筑牢“美丽空港”绿色基底的必由之路。近日,空港新城四项优秀案例入选西安市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案例。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安航空铸造‘空地一体化’节油降碳管控新模式”,感受“绿色飞行”的苍穹底色。

图片

近年来,长安航空公司紧紧围绕“双碳”目标,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党员业务核心团队”创新平台。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公司持续推动飞机油耗精细化管控、新能源特种车辆应用、“禁限塑”、发票“无纸化”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精准匹配油耗精细化管控

图片

航空燃油是航空公司的主要消耗能源,降低飞机油耗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要点。为实现飞机油耗的精细化管控,长安航空运行控制体系“党员业务核心团队”联合多部门积极推动“机队吨公里油耗管控”“CI成本指数动态管控”“航路优化”等节能减排课题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专项设立“机队吨公里油耗管控”课题组,综合考量飞机老旧程度、发动机衰减等因素,在运力调配机制中纳入单机小时油耗指标,按照油耗从低到高编排运力,最大限度提高低油耗飞机利用率;多措并举缩小计划业载与实际业载的差值,加强油耗、业载综合测算分析,提高燃油利用率;积极协调优化空中航路,推动航线航路“截弯取直”,缩短飞行距离,降低油耗。2024年,公司成功节约航空燃油37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11600吨。2025年,公司碳减排量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减污降碳 全链条多体系推进

长安航空系统构建了覆盖飞机运行、地面保障、旅客服务及企业管理等全链条的减污降碳工作体系,通过新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在减污降碳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飞机减重方面,采用“材料革新+设备升级”双重策略降低飞机重量,一方面在机队引入具有轻质、高强度和耐腐蚀等特性的先进复合材料,并对飞机刹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将传统钢刹车替换为更轻质的碳刹车;另一方面,全面推广使用电子飞行包代替纸质资料,配置轻质餐车等轻量化机上设备,助力飞机减重。

在运行保障方面,长安航空持续优化运行保障流程,争取飞机停放在距离跑道较近机位,减少地面滑行时间,并加大地面电气源设备使用力度,减少飞机的油耗及排放;全面使用飞机发动机水洗技术,显著减少碳排放;通过推进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等技术的应用,减少航班离场等待时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飞机“单发”地面滑行方式,减少地面滑行时的燃油油耗。

图片

在保障车辆投用方面,加速推进新能源民航特种车辆投用,累计引进储能式电源车以及新能源飞机牵引车、旅客摆渡车、清水车、污水车、传送带车、客梯车、中巴车、厢式货车、行李牵引车61辆。其中的10辆储能式电源车,可以在客舱用电、通电检查、地面测试等方面为飞机提供稳定可靠电源,代替飞机APU(飞机辅助动力装置)、燃油式电源车供电,实现了“零油耗”“零排放”。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运行安静,电动驱动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更加环保节能。同时,持续强化“燃油车辆尾气改造”课题研究,确保相关人员充分掌握车辆尾气治理改造技术、车辆改造后性能情况以及维修保养知识,为近60辆燃油保障车辆加装尾气改造设备,切实降低车辆尾气排放。

图片

在旅客服务方面,全面使用可降解材料制品减少塑料污染,在所有航班配备无毒消毒剂强化客舱消杀等措施,致力于实现绿色出行和健康防护的“双提升”。结合当前航班运行情况,每天可减少7000余件塑料制品的使用,为广大旅客带来更为健康、天然、优质的出行体验。飞机过站时,乘务组会对飞机客舱过道、洗手间、服务间进行全面喷洒消毒处理。同时,提前开展系统改造与对接工作,完成电子行程单功能上线,系统运行平稳有序。通过电子行程单自动化、常态化开具及交付服务,旅客获取发票更加便捷,省去了柜台打印和邮寄环节,简化了业务流程。“无纸化”报销既避免了旅客遗失发票的风险,又实现了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在航空公司的主动作为和旅客的积极响应下,每一项环保举措的落实、每一次绿色出行的实践都在悄然汇聚,为民航业的未来铺就一条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下一步,长安航空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断从飞机降耗减排、新能源替代、旅客绿色出行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深耕细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民航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民航担当。

未来,空港新城将持续构建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一体化机制,分区域、分产业、分阶段协同推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地区经济社会机构的现代化转型路径,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