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打造最小平安单元体系 抓实社会面治安防控

紧急避险开展自救、通报信息组织力量、找准时机迅速反击……一年来,西咸新区以“最小平安单元”建设为抓手,推动治安防控力量下沉至社区村组末梢。通过全面梳理摸排社会面单位底数、整合群防力量和武器装备、反复演练测试,全区建成1048个标准化最小平安单元,有效整合群防力量8500余人,基层应急处置响应效率大幅提升,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探索新路径。

预防能力体系建设新探索

在创新国家城市发展方式的指引下,西咸新区勇于探索的步伐一直未停。

为了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工作,从2024年4月开始,西咸新区聚焦突发案(事)件预警防控实际,把资源力量下沉到社区、村等基层末梢,在前端预防上发力,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最前沿,在全区谋划实施了最小平安单元体系建设,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务实管用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最小平安单元建设的关键,是打通公安、镇街及社会力量防控链条,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快处置’。”西咸新区党群工作部负责人介绍。该体系以公安机关“531”警务机制为基础,推动党政、公安、群防力量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防控格局。

推进全域建设 分类精准管理

西咸新区坚持应建尽建,根据重点敏感程度和人员密集程度,全面摸底,共梳理出各类社会面重点场所1334个。目前已建成点位1048个,建成率79%。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场所的风险隐患情况和治安防控要求,将重点场所分为四类(四色),如,将学校、医院、党政机关等敏感程度高的场所定为A类(红色);将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定为B类(橙色);将小区、村组等安保防范能力薄弱的场所定为C类(黄色);将企业、园区等其他场所定为D类(蓝色),分别制定相应要求。坚持统一标准,从名称、领导、人员、装备、标识、职责、流程、口径等八方面逐项明确建设标准,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实施。比如,依托基础网格划分图,绘制最小平安单元分布图,顺次编制单元编码,实现指挥调度“一张图”。各点位统一配备公示牌和装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求助和各类力量高效集合。

全面整合力量 形成防控合力

西咸新区将保安、物业等作为自有力量,商户、社区(村)干部、网格员等作为自治力量,城管、综治巡逻队员等作为专职力量,民辅警、交巡警、消防救援人员等作为专业力量,在发挥各点位专职保安核心力量作用基础上,做到“一处呼叫,一片集结”。目前,全区已整合各类群防力量8500余人。统一指挥,建立高效调度机制。最小平安单元力量由镇街和派出所统一指挥调度,由1名社区(村)干部作为联络员,组织四类力量负责治安巡防值守,压实日常热备和参与突发案事件预防及先期处置的责任。

常态培训拉练 提升实战化水平

“应急处突预防的核心在于降低危害、消除危险,关键在于培训群众懂处置、会处置。”应急处突演练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个别地区也存在“演”大于“练”的现象。为此,西咸新区公安局分管负责民警总结了易上手操作的训练方法,编发培训教材,拍摄教学视频,组织各类力量反复开展培训,围绕“实战目标”掌握处突技能。

随着培训拉练的成熟,西咸新区及时调整工作措施,每天安排党群工作部和公安分局2名干部,通过不打招呼、随机实地抽查的形式,在各镇街“警社共治信息协同工作群”中下达测试指令,开展拉动测试,实时通报反馈信息传递效率、人员集结速度、装备携带类型、防卫反击效果等情况,逐环节逐人指导提升,全区各单元四类力量集结平均时间由18分钟缩短至9分钟内,不断接近实战化要求。

淬炼基层应急实战能力,激活群防群治末梢神经。西咸新区将持续推进最小平安单元建设,动态更新重点场所底数和四类人员信息,在信息实时传递、统一指挥调度、人员迅速集结上再下功夫,不间断开展拉动测试,6月底前实现全员响应提速至7分钟以内,加快让应急反应从习惯形成自然,进一步提升实战化水平,切实维护全区社会面安全稳定。

“平安建设需久久为功。我们将以最小平安单元为支点,全力守护群众‘家门口的安全’。”西咸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西咸新区“最小平安单元”体系正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提供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