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CCTV13)《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先使用后付费”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聚焦西咸新区通过制度创新,打通产学研壁垒,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的实践探索。
说到科技成果转化,传统模式是企业付费买断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再转化为批量化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而,现实中一些中小微企业碰到心仪的科技成果后,因为暂时还看不清应用前景,不敢贸然出手支付一大笔技术费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 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简单地说,就是允许企业在免费试用专利一段时间后,根据使用情况再决定是否付费转化。
“先使用后付费”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怎么实现?
在陕西一家生产精密仪器零部件公司的展示车间,十几台自主研制的全自动机器,正在对零部件进行后期打磨、抛光和检验。这些零部件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其中最细的一个零部件只有一根头发丝粗细。此前,一个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异形零部件的内部结构无法测量,成品检测效率很低,成本居高不下。
2023年,这家公司在西安理工大学官网上,看到了该校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润霖的一项研究成果,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生产难题。
2023年底,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工作指引》的通知。基于“先使用后付费”的政策支持,这家公司希望与西安理工大学开启合作。但是陈教授这边却有些犹豫。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润霖表示,这项技术与购置普通商品不同,并非简单购买后就能直接投入使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者可能会对其进行诸多改进,而这些改进可能会使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技术成果。如此一来,高校方前期所提供的技术,极有可能付诸东流 。
打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模式谈何容易?此时,公司所在的陕西西咸新区出面,引进一家国有担保公司,为双方的合作兜底。
“引入担保公司做担保,企业先免费使用,随后决定否给学校付费。如果由于企业方出现了意外或者其他问题,导致无法给学校付费,担保公司就可以把这笔账结清。”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亚东说。
有了西咸新区的牵线搭桥,转过年到2024年年初,企业就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陈润霖研发的技术先由公司使用,后支付使用费用。在技术加持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实现明显提升,研发效率提升了30%至50%。合作一年多后,陈润霖教授团队顺利收到了企业支付的第一笔专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