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西咸新区在建好秦创原总窗口全面深化“三项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和典型案例。
人民日报
3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重点在科技 发力在链条 关键在创新,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争创新优势》,关注西咸新区作为西北首个全域开放智能驾驶商业化的区域,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情况。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争创新优势,关键在创新。
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里,智能驾驶车辆运行情况实时显示。西咸新区是西北首个全域开放智能驾驶商业化的区域,智能驾驶小巴自动驾驶里程已达数十万公里。华为研究院、西安芯派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研究院、比亚迪西安综合研发中心……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到创业服务的创新平台示范体系,正逐步形成。
(人民日报记者:张铁 龚仕建)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3月8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西部经济的“底气”“信心”“韧性”》,报道西咸新区大力建设秦创原总窗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日渐加强的创新实践。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从内陆腹地到发展高地,满满的信心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
让优质的科研成果从科研人员的“抽屉里”走到市场的“桌面上”,这与陕西创设的秦创原密不可分。秦创原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总窗口设置在陕西西咸新区。
得益于秦创原持续释放的活力,2024年,西咸新区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0.3亿元,同比增长56.4%,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78家,同比增长38.4%,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愈发强劲。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沈虹冰 刘书云 张斌 雷肖霄)
央视新闻联播
3月25日,CCTV-1综合频道《新闻联播》关注报道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情况。
央视《东方时空》
3月31日,CCTV-13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先使用后付费”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关注西咸新区通过推出“先使用后付费”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产学研壁垒,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的实践探索。
光明日报
3月26日,光明日报刊发《陕西:“原”上春潮涌 创新正当时》,聚焦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2024年,西咸新区先后获批建设氢能、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4个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秦创原的创新裂变,正在带动陕西全域的产业发展——北上黄土高原,陕西科技大学牛育华团队打造的“苹果面膜”早已为金秋的丰收蓄势;南下翻过秦岭,从秦创原走出去的氢能重卡,在商洛的砂石运输路上找到了商机;西望咸阳,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咸阳彬州的新厂房将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带来新机遇;东去渭水,光伏、增材制造等产业在“原”上生机勃勃。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洁 通讯员 王鹏 王紫薇)
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
《万项成果“出原”记:陕西解锁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密码》:在科教大省陕西,一场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变革几年前就已拉开帷幕。
2021年3月,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总平台、总引擎,总窗口设立在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年来,超万项科技成果从秦创原走出实验室,光子、氢能等21个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加速崛起……一场以 “人” 破局、以 “钱” 疏堵、以 “场景” 激活创新的实践,重构着西部创新的生态。
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中国城市网
《“原”上创新正当时》:金融“活水”能够实现精准滴灌,与西咸新区构建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关系密切。针对科技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各类阻碍,西咸新区打造了百余人的“科技金融顾问”队伍,设立金融工作站,为科技企业提供陪伴式融资服务。顾问团队涵盖银行、保险、券商、投资机构、评估担保、法律财会、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专家和一线业务骨干。服务体系运营一年多来,共建档4776份,对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覆盖率由最初的4.35%提升至96.1%。
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融资需求调研1123次、举办各类投融资活动195场、开展政策解读及融资培训270次、引入科技金融产品324款,累计为全区科技企业实现融资5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