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优化营商环境

全方位服务!资金支持来了

今年6月,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5年陕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西咸新区多家入区企业入选。其中,11家企业有着共同的成长密码——均由秦创原春种基金早期孵化培育。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西咸新区以金融活水持续灌溉创新土壤的生动实践。

首笔资金

为技术突破“雪中送炭”

在广东东莞的一处工业车间里,陕西圣昊朗道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亚临界水热处理技术及系统集成装置高效运转,成吨餐厨垃圾经其处理后,转化为生物油与有机液肥。“1吨餐厨垃圾可产出价值约2000元的产品,这套技术经济模型能成功落地,春种基金100万元启动资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创始人王树众教授介绍。

2022年,王树众团队历经15年研发的技术已积累48项专利,却在产业化前夜遭遇资金梗阻。“春种基金不仅提供了‘启动燃料’,更带来行业资源与配套服务。”王树众教授表示。在双重赋能下,该技术快速突破:2023年6月,国内首台5吨/天工业化装置在东莞投用;2024年,50吨/天全自动化装置在广东另一城市落地。如今,这套“西安方案”已推广至广东、四川、青海等多个省份。

同样受益的还有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9月,成立仅一个半月的该公司就获得100万元春种基金投资,让长安大学李伟教授团队的异物检测技术得以推向市场。“当时我们自筹25万元,但研发、中试、设备制造处处需要资金,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公司副总经理麻树波回忆。

在资金加持下,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公司研发的高端食品异物检测设备远销越南、美国等十余个国家,2024年销售额达到2023年的6倍,今年前7个月的营收已经超过24年全年。

作为锚定投早投小的典型,春种基金的独特价值在于批量精准滴灌秦创原“科创种子”,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在春种基金的“第一桶金”加持下,众多科创项目成功转化,产品顺利走向市场。数据显示,西咸金控资本管理的秦创原春种基金累计投资256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累计出资2.389亿元,全面覆盖了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及全市19条特色产业链,其中217家企业被纳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79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全链条服务

为企业发展“全程护航”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西咸新区完善的金融生态。“市区联动的政策优势,让我们能快速响应企业需求。”西咸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1+6+36”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即1个新区科技金融总站、6个新城及园办科技金融工作分站、36个产业园区科技金融网点),新区科技局上半年开展政策宣讲和企业培训110场次,组织投融资活动53场。截至6月底,西咸新区科技企业已实现融资额45.29亿元,同比增长67.86%。

“过去政策像‘撒网捕鱼’,覆盖面广却难触核心需求;现在则像‘精准滴灌’,直击企业痛点。”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威深有感触。今年初,企业签下海外亿元订单需扩大产能,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迅速组织专家上门,协调银行为其定制低息贷款方案,仅一个多月,5.4亿元绿色贷款便顺利到账。

今年以来,西咸新区持续升级金融服务:针对初创期和成长初期科技企业开展创新积分制试点,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产品;结合氢能产业聚集区特点,开发“氢能贷”提供精准融资;秦创原专利池获得1亿元整体授信,让知识产权“变现”更便捷;陕西龙麟纳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获得西安市首批“先投后股”资金支持。

7月初,首期规模100亿元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落地西咸,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建起“种子-天使-VC-PE-并购-S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壮大进一步夯实金融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