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眼中西咸新区的五年“蝶变”

微信图片_20190109144359.jpg

文︱戈安黎 编︱拓跋睿

起 始

1992年初,88岁的邓公坐上南行的列车,开始二次南巡。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他在所视察城市极短的讲话,串起了中国改革新的方向与志气——“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旋即,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

也就在这一年的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这是中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在此之前,中国无先例,也没有新区的概念,此举在实质上造就了今天超过500万人口、近1万亿地区产值的浦东新区,也拉开中国国家级新区发展的d大幕。

然而此后14年间,国务院再没有批复新的国家级新区。国务院方面认为,国家级新区批复更倾向于直辖市,而更为必要的条件是“城市容量相对饱和,甚至在超负荷下运转,为城市空间整合优化、人口疏散、产业跨越转型发展、解决各类社会发展矛盾、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设立国家级新区。

2006年,国务院把第二个国家级新区给了直辖市天津滨海新区。又5年,中国西南、东南、西北和华南才有城市获批国家级新区。

1.jpg

国家级新区获批的“春天”是从陕西西咸新区获批开始的。

201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咸新区为第7个国家级新区。当年,贵州贵安新区、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辽宁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获批;又一年,湖南长沙湘江新区、江苏南京江北新区、福建福州新区,云南昆明滇中新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相继获批。

国家级新区承载城市发展与转型的使命,和国家最前沿的城市区域创新试水功能。他有更密集的经济元素集聚度。2016年底的一次官方统计中,国家级新区占全国总人口和面积约0.2%,但实现地区产值约4万亿元,创造的经济总量超过了5%。

5年是一个“考核期”,同样是一个新的计算起点。我们以西咸新区为例,梳理5年以来国家级新区破局、发展、发展中的短板、短板的补足,研判未来国家级新区方向。

谋 局

五年以来的蝶变,背后是中国国家级新区在中国城镇化新范式中的成绩与反思。

获批国家级新区时,西咸新区的定位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如果比较多数获批的国家级新区的定位,会发现西咸新区的定位宽泛得多,也更能体现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国家职能”。

首先,在城市格局与定位上西咸新区拔得一筹:找到了刘太格。“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是有华夏文化情怀甚为浓厚的规划师,而西咸新区周秦汉唐文化的底子给他了一张可以大手笔书写的空间。

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规划区域中,仅272平方公里为建设用地,刘太格规划了一条20公里的南北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这条“周秦汉唐大轴线”的方案,规划将新的商业中心南北向点状布置,南部接到周朝的遗址,形成一条新的轴线“新长安轴-西咸轴”。

微信图片_20190109144444.jpg

不少知名城市如华盛顿、波士顿、巴塞罗那、北京都有一条让自己城市骄傲的中轴线。刘太格认为,对比之下,“新长安大轴线”的历史意义和城市景观更具震撼效果。

史上的长安城一直延续“中轴+方城”的“中”字格局,人口一旦饱和就得往外铺。如何避免在城市规划时摊大饼,展现历史文化的同时又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成为备受关注问题。

丰、镐二京——这两座中国最早的两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旧址,就位于今天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田的陕西西咸新区。这种古今呼应的城市复兴之道,被描摹为

“千年之前,城市的雏样在此确立与成型;千年之后,城市的形态在此变革和创新。”

“勾连西安、西咸新区与咸阳组成的古长安,与肇始中国城市范式的周丰镐双子城可以发现,中国最早都城旧址上的城市复兴之道,正在拉开。”

这种抒情的格调,赋予了西咸新区在城市功能之外的厚重与浪漫的背景。背景之下,城市新的功能与城市创新发展方式如何实现?这方面,西咸新区的成绩单上有诸多可观的选项,我们选取海绵城市。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但在城市中、在中国西北的城市,人怎么诗意地栖居?这就必须要在城市发展方式上实现真正的创新。

中国城市建设密度太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硬化地面占了城市面积很大部分,反观有些发达国家,已大面积清除硬化来解决城市内涝。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区的西咸新区曾因排水管网系统滞后、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数度经历“旱则大旱、逢雨必涝”的窘境。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构建中,西咸新区建立“宜居”为理念,将海绵城市作为其打造“宜居”城市的基底。

1.jpg

建筑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中央雨洪系统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更有“弹性”和“韧性”。

在宜居方面,西咸新区的海绵城市只是一个开始。

开 放

临空经济的独特性,让西咸新区在近20个国家级新区的产业布局中愈加凸显。

临空经济近几年是政府、学界、产业界讨论的热点。“中国临空经济第一人”曹允春称:

航空交通面向的是高收入人群及高附加值产品。这类高端产业,对区域整个产业的引领性作用很大。

临空经济区具有天然开放性,它会进一步促进开放型经济形态的产生,陕西发展不能仅依靠西安本身的资源。

西咸新区利用“临空+自贸+保税”的优势正在构筑“空中丝绸之路”,而且近5年来,这个优势正在扩大。2018年12月31日,最后一架航班安全降落,西咸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4460万人次,全国机场排名上升到第七位。2018年在营航空公司增至65家,包括伦敦、洛杉矶在内的国际航线达64条。

1.jpg

以临空自贸区、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为主要拉动点,西咸新区构建出一个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之下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城市开放新格局。

开放是中国城市破局之必然。在获批国家级新区5年以来,西咸新区在对外交流、沟通与合作方面,一直备受陕西乃至西北瞩目,尤其是最近一年。

去年5月底,以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掌门人之一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为团长的“2018美国教育医疗经贸考察团”到访。五天内遍访西咸新区和各组团——国际顶级财阀层面开始关注与重视西咸新区。

一个与西咸新区区域定位密切相关的“北欧可持续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在西咸新区开幕。10月,洛克菲勒首个纽约之外的洛克菲勒文化中心,确定落户陕西西咸新区。

此前对西咸新区为期5天的考察的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感叹:

“如今的大西安已全然做好了以新丝绸之路通贯世界经济高地和拥抱海洋文明的一切准备。

他认为:“陕西以及西咸新区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交流场所与活动,会促进中国与国际方面更大交流。陕西应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国城镇化成果的窗口。

西北城市在对外交流、沟通、贸易与项目合作中诸多短板的局面正在改观,尤其是洛氏这种美国顶级财阀带队深度考察,这在陕西也是第一次。这正是批复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示范的意图之所在。

创 新

产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核心与实质性支柱,对与西咸新区来讲,过去5年招商引资的成绩单已经吸引了足够的眼球。

在总体产业布局上,西咸新区谋划了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临空经济、科技研发、文化旅游和总部经济为主导的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但在5周年这个时点上,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创新型产业以及极具前瞻性的产业的布局上。

硬科技是陕西最早提出的,西咸新区凭借域内信息产业布局、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及丰富的科教、人才、技术资源聚集,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座主题为科技与创新创业小镇。而国家发改委官员也建议:“西咸新区应该扛起硬科技发展的大旗,作响‘硬科技小镇’品牌”。总理在最近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称:

“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

微信图片_20190109144525.jpg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区域创新中心取代高新区成为区域发展的“热词”,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

创新体系建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企业、院所等创新主体建设转向营造优良的创新生态环境。作为全国唯一的整体托管并由省会城市代管的国家级新区,产城融合,区域与高校合作、将产业园与城市功能一同规划建设——在城市的布局中极为明显。

西咸新区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国家级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个投资愈200个亿,2020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建设含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23个研究院,形成“校区、园区、社区”为一体的科创教育中心。

另一起备受关注的合作案例,在无人机产业领域。

前瞻研究院报告预测到2023年,中国总体无人机规模将超过千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无人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为西咸新区为西咸新区和西北工业大学的牵手提供了历史契机——合建位于沣西新城,集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功能为一体的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

1.jpg

新的产业布局背后是创新土壤,创新与在颠覆性产业领域试水,这正昭示国家级新区创新性的定位。

支 撑

2018年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作为大西安核心区另一的西咸新区,则迎来了新的定位。

陕西省方面印发的《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有15处提到西咸新区,该方案的描摹指向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重要的支撑——西咸新区的谋划。

城市群反中心化,它可以防止单个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中国最知名的实战派城学专家、前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不久之前在西安交流时提到:

“城市群正以其日渐增长的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而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长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它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城市群是参与国际竞争新的地域单元。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西安是无可争议的老大,但以西安目前的经济体量和区域带动力影响力,还不能充分发挥区域老大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90109144600.jpg

国家层面支持一个区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种光环,更是一种责任。这就要求一个城市必须加强其区域带动能力。考量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对区域的带动性。

2018年9月底,《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2018)》发布,上海、北京、广州处第一梯队;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处第二梯队;西安、郑州处于第三梯队——这个评分似乎在预料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评分指数评价体系中,经济活力、生产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枢纽、交通枢纽、创新资源、科研平台、要素投入、创新成果、国际商贸、对外交流等诸多指标,西安都亟待加强。

我们注意到,获批国家级新区之后,西咸新区成为中国西部招商引资的重镇。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西咸新区固投预计超2000亿元,招引内资420亿元、外资2.24亿美元。动辄千亿元的投资最终会体现在GDP中——这对加码大西安的GDP裨益良多。

而另一个层面是,大西安建设中城市扩容成为发展之必须。西安、西咸新区的区域融合,为大西安建设乃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提供了保障。

反 思

最近两年,西安与西咸新区的关系正逐渐理顺。而这托管代管的模式,被陕西写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陕西可能的区域推广。

事实上,在最初几年,西咸新区发展中存在着产业驱动新区发展动力不足,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承创新与新城规划建设衔接不深,传承科技资源,创新能力不强,土地流转间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

西咸新区在区域发展中逐渐补足修正,摸索出的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范式,并在区域定位上,衍生出新的可能。

比如,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中心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地,这包括了位于东部沿海创新中心、京津冀创新中心、长三角创新中心和粤港澳三大创新中心。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中心有三个,分别是关中创新中心、成渝创新中心和汉江科技密集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认为:

地处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西安,以西咸新区为核心打造西部创新中心,能够带动大西安都市圈的创新中心建设,应该支持西咸新区打造西部创新中心。

不久之前出版的、由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主编的《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中称,西咸新区在发展基础,地理环境,发展思路等诸多方面都与雄安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西咸新区多年探索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发展思路对雄安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1.jpg

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的5年,是大西安乃至陕西经济发展最复杂的5年,西咸新区在区域规划、产业定位、机制创新等领域的试水,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

下一个5年,或许是更为复杂、多变和面临诸多可能性的5年,西咸新区的发展,也将面对诸多新的可能。西咸新区域内一座大桥,形如一只蛹变的振翅的蝴蝶,新的五年,新的十年,西咸新区会有哪些“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