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西咸新区加快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组织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39.5%、38.4%,新增总量、占比均为全市第一,秦创原总窗口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进大市场的生动案例。胡光亮是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师,也是导师刘明教授磁性材料科研项目的骨干成员。十多年前,团队就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研发出一款高磁导率、高居里温度的高端软磁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顺利推向市场。
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正式启动,众多科创“种子”找到了生根发芽的沃土,胡光亮参与研发的这款新材料也迎来了转机。3个月后,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磁电子”)在新区成立。
公司成立了,但怎样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孙瑞赓是沣西新城技术经理人,在锐磁电子初创时就积极走访,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和存在困难,为企业联通政府、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在孙瑞赓的协助下,锐磁电子得到了多项政策支持和推介机会,并获得沣西基金一千万元的投资。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充足的资金,手握科技成果的锐磁电子迅速发展。短短两年半就获得13项国家级专利,研发的高品质电感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的产品主要解决高端磁性元器件软磁材料问题,并向美信、东阳光、吉利等上市公司批量交付磁粉和磁芯产品。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机、液晶电视里,很多都有我们产品的‘身影’。”胡光亮介绍。
在胡光亮看来,能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是对公司长期坚持研发创新的有力证明,也会为企业在金融领域拓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对员工有更高的技术要求。
“申报程序比较复杂,专业要求高,我们没有太多经验。” 胡光亮说,“西咸新区安排专人全程辅导,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申报材料。”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实力,锐磁电子在今年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不只是锐磁电子,今年,新区入区企业中三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陕西光储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智慧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450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电子信息领域1139家 、高技术服务领域748家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233家 、新能源与节能领域87家、新材料领域76家、资源与环境领域76家、生物与新医药领域66家、航空航天领域25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日趋优化、支柱行业不断强化。
近年来,西咸新区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创新引领作用,出台《西咸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建成“西咸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西咸新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库”,上线运行总窗口科技企业培育服务平台,通过简化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程序、缩减入库认定标准、创新政策前置支持等措施,搭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便捷通道,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辅导全过程、服务全天候”让企业“一站式”完成申报,预计2024年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4000家,科技创新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