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秦创原上创新力量蓬勃迸发,各类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技术经理人们奔走于“书架”与“货架”之间,作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关键纽带,他们正在加速推动着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落地生金”。
“科技红娘”出马,助力技术“联姻”产业
走进启承悬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企业创始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山举和他的“老朋友”,来自西咸新区的科技经纪人马晟正在讨论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案。
“初次见到杨老师时,他正在简陋的民房里做实验。”作为项目最初的牵线人,回想起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马晟印象深刻。他说:“杨老师团队研发的低温透平膨胀机转速高达每分钟35万转,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氢、氦液化系统的核心设备。当时,新区也已经开始着力发展氢能产业,储运一直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难点。如果这样的好技术能走上生产线,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
想要成果落地,就得先“找钱”。
“有时候路演表现出色,就能多在投资人那里争取到几分钟,这对项目转化至关重要!” 在马晟看来,“路演” 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路演筹备阶段,马晟和杨山举团队一起反复打磨展示方案,从技术原理的通俗讲解,到市场前景的精准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通过多次路演,该项目不仅成功吸引了多家创投基金的关注,还收获了众多意向客户。
“除了路演,在后续注册公司、对接金融机构、寻找厂房、完善产品的过程中,秦创原始终相伴左右。不仅为我们提供展示平台,更实现了全流程保障。”杨山举说:“未来怎么走,马晟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对我们帮助很大。前段时间,市上‘先投后股’的资金也已经到账,这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职称评审赋能,打开职业新通道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西咸新区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培养属于自己的“科技红娘”。现在,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秦创原机遇下,像马晟一样的“科技红娘”,在西咸新区拥有着更大的发展优势。
近日,陕西省技术经理人协会在全省首次组织开展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通过赋予专业社会团体人才职称评审自主权,将构建起“政府宏观指导、行业自主评价、市场认可使用”的新型职称评审体系,为更多“科技红娘”打开职业发展“新通道”。
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西咸新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实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措施的具体举措。意味着西咸新区正通过构建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专业认证机制,为技术转移经纪人、产学研对接专员等科技中介人才搭建成长阶梯。
在这里,科技服务人才在项目对接、专利运营、产业孵化的实践中拥有更多被看见、被支持、被赋能的优势和机会,更快成为驱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枢纽。
向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有利于持续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未来西咸新区也将加强与陕西省技术经理人协会的合作,加快推进辖区内相关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西咸新区持续推动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打造了千余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日益完善的科创平台、日渐壮大的专业队伍,带来的是区域创新实力的不断攀升。
2024年,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3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50.3亿元,同比增长56.4%;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78家,较2023年增长38.4%;省工信厅公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50家,较2023年最终认定数增长39.5%,新增总量及占比均为西安市第一,总窗口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愈发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