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精心构筑“赛事-孵化-产业”闭环生态

八年八届大赛,4500余个项目报名,1500余个获奖项目诞生,近50%的总体转化率,30余个项目成功落地……这些数字背后,是西咸新区精心构筑的“赛事-孵化-产业”闭环生态的生动诠释。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场概念,一项项赛事如强力磁石吸引着科技创新的星火汇聚于此。

赛事搭台

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品转化

6月20日,走进陕西格芯国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芯国微”),桌上与展柜上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牌有20多个。

2021年,格芯国微落户西咸新区。2024年该公司携“低成本传感与电子皮肤产业化”项目,在“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的660余个项目中崭露头角,同时在2024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上斩获唯一特等奖。

赛事平台搭起的“政策-资金-产业”桥梁,让企业突破了“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瓶颈。借助陕西“三项改革”政策,格芯国微半导体团队获得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100余万元资金支持,用于研发与设备采购,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品转化。

“这是我们研发的意识型芯片,能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感知力度。”实验室中,格芯国微半导体总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韩传余教授拿起巴掌大的传感器模型介绍。相较于传统存储型或非意识型芯片,该芯片的技术突破在于将机器人的触觉与视觉融合,研发出可模拟人类皮肤感知的电子皮肤传感器。

“我们在意识型芯片这个细分领域做到了全球顶尖,是全球第一家。”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洋在介绍公司技术时充满信心。如今,该技术已应用于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场景,并开始在黑灯工厂、汽车制造等智能化生产领域展现潜力。

创业支持

帮助参赛企业确立战略定位

陕西亿杰宛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杰宛鸣”)是在2018年“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结束后,怀揣创业梦想入驻西咸新区的。

初创时,团队一度在行业定位上举棋不定。此时,西咸新区提供的创业支持成为关键依托。在新区营造的浓厚创新氛围与资源对接平台支撑下,亿杰宛鸣得以与行业专家深度交流,敏锐捕捉到国家对能源安全生产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最终确立了以能源行业安全智能化建设为突破口的战略定位。

好赛事不仅要赛前选拔,更要做好赛后服务。“西咸新区不仅汇聚了市场、金融、技术等关键创业资源,更从商业计划打磨、资金支持争取到孵化企业创办,提供全流程服务,极大增强了我们推向产业化的信心。”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张屾说道。

方向既定,技术攻关成为核心。亿杰宛鸣以西咸新区为据点,广泛吸纳来自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西交大、哈工大、北航等顶尖学府及知名企业的复合型人才,组建起强大的“软件+安全”研发团队。依托与哈工大、长安大学等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资源,攻克了产品架构与研发中的道道难关,也成为了沣东智算中心的系统运维商。

今年2月,沣东智算中心全面接入DeepSeek,亿杰宛鸣全力提供了系统搭建、注册流程实现和软硬件适配等技术支持。如今,公司已成功打造出系列自主可控的安全系统产品,服务版图覆盖煤化工、煤矿、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与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能源巨头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远超预期。”张屾坦言。

机制护航

以赛代评成创新人才评价新渠道

西咸新区构建的赛后服务机制,助力众多优质参赛项目落地成长:每场大赛后,科技局会建立项目跟踪清单,为优质项目配备专项服务小组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同时整合场地、融资、人才等政策支持,推动项目落地转化与产业化,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蜕变。

作为西咸新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模式,新区还创新建立“以赛代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实战检验替代传统评审,构建起更高效、更公平、更具导向性的人才选拔体系。

“以赛代评”的缘起,还要从“三项改革”说起。为了做好“三项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工作,西咸新区积极参与每年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项目团队与企业、投融资机构的对接平台,推动更多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新质生产力。

今年,新区人才办将陕西省双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耿军、刘洋等7人直接纳入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一举措打破了“唯帽子”倾向,让赛事成为发掘真才的“试金石”与人才晋升的“快车道”。

从格芯国微的“芯”光闪耀到亿杰宛鸣智力算法赋能,每一个从赛事中走出的成功故事,都在为这片创新沃土写下最有力的注脚。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持续构建“赛事引才-孵化育成-产业落地”全链条生态,全力推动优秀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