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5秦创原发展论坛、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咸新区开幕。为展现总窗口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和省、市级媒体于10月31日走进西咸新区,深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各产业园区,见证“总窗口”联动及校地合作的“科技盛宴”。

从西安交大共享高精尖设备帮企业破研发难题,到许德晖团队“蓝色火苗”守护健康,从天枢航空无人机深耕低空经济,再到数合科技AI为工业“精准体检”——这些“国内领先”“全国唯一”的创新成果,正从高校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一线,成为西安以校地融合激活创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从“藏器于校”到“共享惠企”
让创新“轻装上阵”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8号楼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内,设备低鸣声不断,工程师紧盯屏幕上的数据分析曲线,忙碌却井然。这片1.2万平方米的空间,破解了科技企业“买不起、用不上”高端科研设备的困局。
大型科研仪器因价格高昂、维护复杂,常成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拦路虎”。而西安交大总价值2.65亿元的“科研宝藏库”,打破高校设备“自用独享”传统,将101台套尖端设备开放共享,面向省内外高校、院所及企业敞开大门。这里不仅有西部唯一的真空互联平台,还有西北首台冷冻透射电镜、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等“重器”,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用上高端设备。
“不只是用设备,更要帮企业解难题。”共享实验中心副主任李莹说。针对企业研发痛点,中心划分四大功能板块,提供集分析测试、技术咨询、技能培训、方法创新于一体的 “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刘佳梅常遇到“带着问题来,说不清要啥检测”的企业,“我们会帮着梳理需求,定制检测方案,让设备真正用在‘刀刃’上。”

支撑服务的是一支34人的“硬核团队”——包括19名博士、8名高级工程师,他们既是设备“操作手”,也是科研与产业的“链接人”,构建起“设备共享+技术支撑+检测认证” 一体化体系。自2017年运行以来,中心设备年均运转超2000小时,年服务超2万人次,年均测样量突破10万个,覆盖全校理工医学科及百余家校外科研院所和企业。
仪器共享还激活了校地合作的“一池春水”。沣西新城与西安交大探索的“三池一机制”,通过“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建好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三方自2023年签约以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16名,落地项目43个,成为全省校地合作标杆。
从教授到创业者
“蓝色火苗”藏着健康密码
42岁的许德晖有双重身份:西安交大副教授、交大二附院特聘教授,以及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这背后,是他将“物质第四态”技术从高校科研推向产业落地、守护健康的故事。
2000年至2008年,许德晖在西安交大完成临床医学本科与遗传学硕士学业,2008年公派至比利时攻读医学生物学博士。2013年初回到母校任教时,恰逢交大成立全国首个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他欣然加入,开启科研深耕之路。
科研之余,创业的念头始终酝酿,却屡屡碰壁。“学术和商业是两种思维。”他坦言,“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要跨越性价比、市场接受度等鸿沟,早期还面临前景不明、资金短缺的困境。”转机发生在2022年,他带着“高能低温等离子体癌症治疗”项目参加秦创原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并获第二名,秦创原的创业政策红利,让技术商业落地有了可能。

2022年11月,许德晖创办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全国首家专注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设备研发及医学应用的企业。依托交大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10余年的科研积累终于有了转化“出口”。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工作人员也主动上门,在财务、税务、市场开拓上提供指导培训,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冷等离子体被称为“物质第四态”,是一种特殊的离子化气体。它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电子能量高、原子核能量低,最终宏观温度接近室温的状态,既能在常压下产生,又能直接接触生物组织不烫伤,可广泛应用于消毒灭菌、皮肤病治疗、伤口愈合甚至肿瘤治疗。

在公司展厅,许德晖曾向记者演示射流枪治疗柜:打开机器,射流枪喷出细小“蓝色火苗”,“看着像火,其实不烫,长时间接触也只觉温和”。他介绍,用于皮肤斑块治疗,几天后可见明显改善,“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质,能精准打击病原体和病变组织,同时刺激正常组织修复再生。”
如今,公司已研发出等离子空气消杀仪、射流枪、沿面消毒装置、活化水装置及癌症治疗仪等产品,在空气净化、皮肤病治疗、晚期癌痛止痛等领域应用良好。公司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冷等离子治疗仪还走进全国多地宠物医院。“希望用‘物质第四态’的能量,让‘蓝色火苗’缓解病痛、普惠健康。” 许德晖说,未来将加大人体应用研发,让技术覆盖更多场景。
“玩转”低空经济
无人机、软件、人才全配齐
走进位于能源金贸区的西咸新区天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厅,无人机阵列引人注目:从便携小型机到几米长的中大型机,这些“多面手”可用于植保、环境监测、低空物流等领域。
看到记者们的目光被一台折叠机翼无人机吸引,公司行政总监高海平笑着介绍:“机翼折起来能放进后备箱,转运方便;旁边这款手一抛就能加入集群,可用于反无人机演练……” 他语速轻快,将每架无人机的“绝活”讲得明明白白。
高海平的自信,源于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深度合作。扎根西工大科研土壤,天枢航空依托学校科研团队与成果转化优势,聚焦航空航天工业软件研发,为科研机构、工业部门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气动设计分析解决方案。

2021年成立以来,天枢航空专注四大系列工业设计软件研发,每款都直击行业痛点:气动智能分析与设计软件大幅压缩设计周期;流固耦合预测软件有效评估气动弹性问题、节省试验成本;AI-CAE软件借学习模型“提速升精”;飞行孪生平台与智能控制软件填补低空智能决策空白。目前,企业已形成10余项软件产品,与多家航空航天、能源领域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为完善布局,天枢航空还“孵化”出两家关联企业:2023年成立的陕西天璇航宇,专注智能无人飞行器和飞控软件,覆盖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场景;2025年初起步的陕西星际航者,瞄准低空人才缺口,将无人机技术培训与职前指导结合,通过“理论+实操”帮学员快速就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枢航空联合西安交大组建“智能流体力学”创新团队,创建智能风生成器实验室,解决传统风洞造价高、占地大的痛点,为无人机风环境测试开辟新路径。现如今,天枢航空正依托校地合作,将科研成果变成低空经济“新引擎”。
告别“人工依赖”
用AI给工业做“精准体检”
同样在能源金贸区,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用于工业无损检测,连火箭都曾由它“体检”,硬实力让记者赞叹。这家企业的成长,始于创始人杨涛的“跨界”。
42岁的杨涛是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长期研究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实验室的科研突破让他振奋,但“成果只停留在论文里”的困境也让他遗憾。2019年,对接火箭燃料储箱焊缝检测的需求,成为他创业起点——数月钻研的检测算法通过评测,让他看到市场:“制造领域的金属焊接、复合材料检测,都用得上!”
那时,高端制造检测多靠人工,判断焊缝漏点全凭经验,效率低、精度差。杨涛萌生想法:“造个‘智能医生’,让机器替人做检测!”借助人工智能,建立声光电磁反应与缺陷的映射关系,既能省人力,又能提精度。
2019年,数合科技注册成立。创业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团队三四人在学校旁租房办公,虽研发出百余种检测算法,却不懂如何推向市场。“手握好宝贝,找不到买家”,杨涛这样形容当时的无助。
2022年9月,秦创原带着“服务换股权”的方案伸出橄榄枝——企业出让1%股权,换来税务、法务、投融资对接等“打包服务”。2023年3月,数合科技又享受到入驻新办公场地的补贴。“秦创原像全能高管,帮我们搞定运营,我们终于能专心研发!”杨涛感慨。
如今,数合科技自主研发的断层扫描成像系统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目录,成为《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成员单位,拥有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2025年1月,高端制造智能检测模型平台项目被评为全国人工智能最具推广示范效应解决方案。
公司财务总监段嘉奇介绍:“我们深耕AI智能无损检测,与多所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提供实验室建设、质量检测、AI培训等服务。”目前,公司40余名员工中,研发占比超70%,硕博占比超80%,累计定型100余种智能化数据模型,积累22万余张行业数据底图,较人工评定速度提40倍,减少工作量80%以上,风险预警发现率100%。
段嘉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地企合作,构建“数据-AI-业务”闭环服务,让AI普及于工业检测的各领域,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

近年来,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锚定“西安区域科创中心示范区”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新路。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达到4790家、7330家和377.9亿元,分别是秦创原启动建设初期的20倍、11.7倍和4倍,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52家。在秦创原的拉动下,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持续转变。

								
									
陕公网安备 6101960200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