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在西咸丨张建军的生态梦想:小秦草扮靓大陕西

2017年9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陕西后注册了“秦草”品牌,入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经理张建军开始了把“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生态智慧和商业模式推向陕西的历程,解决陕西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破损山体及边坡修复等生态问题。

炎炎夏日,在渭南市沋河河畔,一个承了“水语天安、复境自然”生态理念的庞大的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修复项目,张建军和他的团队正在以比肩温度的激情日夜赶工中。

微信图片_20180731090647.jpg

通过他们的努力,这里将建成一个生态休闲区、生态涵养区、景观湖区及生态湿地净化区,通过形成多形态湿地景观,营造城市绿肺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既解决城市周边生态问题,又给周围百姓打造了一个生态、休闲、开放的公共绿地。这是陕西秦草自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陕西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建立陕西本土植物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180731090706.jpg

“希望我们能像一棵小草一样,在三秦大地扎根,建立‘秦草模式’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张建军如是说道。

为了这个目标,张建军梳理了要做的事情。第一件,不是着急拓宽市场,“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恢复原生态的环境,这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所以我们先要对当地的环境做深入的了解”,秦草生态将以大秦岭为基础,建立国家级植物种质资源库,“秦岭有4500多种植物,高等级的有3700多种,我们要收集这些植物的种子和活体,借助公司的生态大数据平台,以地理标志为接下来的生态修复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带着这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张建军和他的团队深入秦岭腹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集了700多份样本。

走进秦草生态科技公司,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植物的样本,和采集的土壤,张建军甚至严格到了连土壤的分层都完好地保持了原状。“这些是为了接下来筹建种质资源库/圃+陕西本土植物研究院和陕西生态大数据库做准备。我们打算将这些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应用于城市双修、水土保持、破坏地修复、荒漠化防治等板块。希望通过本土植被的恢复,启发局部生态环境的‘自愈’能力,缩短人工干预期,给生态修复项目提供‘近自然、低维护、低成本’的指导解决方案。”张建军介绍道。

秦草生态包惊艳亮相丝博会

微信图片_20180731090726.jpg

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陕西生态”为主题的陕西秦草自然生态馆,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

张建军带着秦草出品的生态包,也成了展会上的明星,带着自信和骄傲,张建军向大家介绍,“我们的生态包根据调研当地的水、土、气、微生物、植被等环境情况后,选用当地的一些优势植物,旨在用这些乡土植物,修复本土生态环境,生态包里有适宜当地环境生长的种子,也有保水剂,生物菌,有机肥等配料,是秦草专程为生态修复量身定制的最新产品。”

生态大数据下的修复产业链

微信图片_20180731090746.jpg

张建军在加入“秦草”团队以前,已经是个成功的商人,在和母公司“蒙草”的接触中,对生态科技的了解越来越深刻,“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治理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不能光追求事业的成功,还得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做点什么。”

将“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管理标准+生态产品”的生态修复模式引入陕西,秉承“先科研, 后修复”的理念,为陕西的生态事业提供“顺国情、合地情、近自然、低维护、低成本”的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及对应的产品,张建军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实践。

对于废弃矿山和受化学污染土地,秦草公司也有一套完善的破坏地修复方法:科学分析因采煤造成的空陷区和被污染土地,运用生物、物理等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生态系统。被修复过的矿山和化学污染土地,可以重新被用作农业用地。

未来,秦草将分别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与灞桥区建设两个生态产业综合运营基地,承担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营、土壤与乡土植物研究、种质资源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观光展示、科普教育、生态体验等多种功能。

微信图片_20180731090802.jpg

“西咸新区作为大西安的新中心,一直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广阔的绿色空间为依托,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田园城市,新区与秦草的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秦草将会把科技创新和生态修复发展相结合,继续走差异化路线,将生态修复做的更扎实,为‘美丽西安’建设增添姿彩,为陕西的生态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谈及未来,张建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