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了2024年度16个“最佳实践案例”,西咸新区7项案例入选,在全省复制推广。
此次“最佳实践案例”评选共收到省级各相关部门、各片区、各功能区报送的102个改革创新案例,涵盖了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改革创新、人文交流合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开放通道建设等领域。
打出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组合拳”
切实为企业“降费减负增效”
为深入推动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改革,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西咸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断在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下实功”,通过实施远程开评标、推广电子保函、“动态清零”制度创新等方式,实现投标“零跑腿”“零费用”,为企业持续降成本、减负担、优服务,每年可为辖区企业节约成本累计近亿元,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
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
为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小微企业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价格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敏感性强、成果承接能力弱等问题,西咸新区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一次性买断”传统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创新支付方式、健全风险防控等举措,鼓励高校院所优先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最大程度降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打造航空维修产业聚集区
该案例以陕西自贸试验区空港新城功能区为实施主体,依托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推进“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发挥“自贸+综保”双区联动创新优势,通过构建航空维修产业链、创新国际航材通关模式、提供一流服务保障等方式,打造航空维修产业聚集区,为企业节约成本、减轻经营压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该案例也在第四届中国服务业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入选由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评审的“2023服务创新实践案例”。
“邮、快、跨”三类业务
“一站式”通关新模式
该项改革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西北航空物流枢纽等一系列天然区位优势,通过智慧监管,简化监管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压缩通关时间50%,为邮政企业节省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是支持国际邮件互换便利化,促进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化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促进陕西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聚焦“四端”数智化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一流数字医药产业园区
为推进传统医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造区域性医药流通集散中心,陕西自贸试验区沣东新城功能区着力对数字医药产业园区的仓储端、管理端、供销端、服务端进行数智化转型升级,有效破解了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运营成本高、药品储运乱、融资成本贵等多重难题,辐射带动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该项案例同时入选中国开发区协会“2024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企业宁静日”
涉企检查新模式
按照“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工作原则,陕西自贸试验区秦汉新城功能区探索建立“企业宁静日”执法检查新模式,简化执法事项总量和频次,实施阶梯式监管和规范化执法。通过全面梳理高频执法事项、加强入企统筹、优化入企时间、推出企业“白名单”动态管理和“入企扫码”机制,推动事项、对象、主体、计划“一体统筹”,不让“检查”成为企业发展的“干扰项”,不以“服务”的名义给企业加负担,让企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专注经营和发展,以最优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
人才服务体系
该案例由陕西自贸试验区能源金贸区功能区实施,通过出台人才发展计划、激励政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等政策“引聚”人才;创新“资智融合”“校招共用”“产才融合”等机制“育用”人才;搭建“秦才云”人才服务平台、组建人才服务专职队伍、完善人才生活保障体系等优化服务“留住”人才。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成立7年以来,已累计形成创新案例351项,其中19项全国复制推广、40项全省复制推广、21项全省最佳,在枢纽通道建设提速进位、对外开放平台功能完善、临空经济产业培育壮大、开放创新探索取得突破、产业配套环境日益提升等方面,推动改革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下一步,西咸新区将继续立足特色,将创新和产业有机融合,争取形成更多具有影响力和西咸辨识度的“硬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