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优化营商环境

西咸新区一案例入选2025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

日前,2025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在全国近1200个参评案例中。西咸新区党工委人才办报送的《“人才链主”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陕西省西咸新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案例》脱颖而出,荣获最佳案例奖。

复合型人才串联校地企

作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主体,西咸新区的重点探索方向,是为兼具科学家、工程师和经理人等多重身份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赋能,推动这类人才成长为“人才链主”。

这类人才并非传统单一领域人才,而是集科学家、工程师、经理人和政府干部身份于一身,具备“懂技术、敲开门、搭上话、能合作”的叠加优势。他们既能将理论研究中的科研“潜力”,转化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实力”,更能以自身为纽带,串联高校、地方、企业三方,让 “论文写在生产线” 从理念落地为实际实践。

三维机制构建保障体系

要让“人才链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完善的支持机制是关键。西咸新区通过三维度联动,搭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

身份赋能:依托陕西省“博士服务团”,引进高校科研人才到产业部门和园区挂职,借助政府身份与平台的公信力,帮助人才快速对接企业并获得认可。

精准牵线:配套建立“人才链主”挂职链条,推行“产业+专业” 双选模式,以园区、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匹配高校院所及对应专业,确保人才能力与需求精准契合。

政策支持: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开展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为服务校企合作的“人才链主”打通高校与企业双向流动通道,同时提供薪酬补贴等激励措施,保障其长期、可持续赋能。

首批案例凸显成效

在三维保障机制支撑下,“人才链主”在高校、政府、企业三大场景中各司其职,成为串联资源的核心纽带:高校端化身“四链融合编译官”,推动科研成果走向产业;政府端担任“四链融合践行者”,参与政策制定实现精准服务;企业端充当“四链融合加速器”,提升校企协同创新效率。

首批“人才链主”已经在西咸新区交出亮眼实践答卷:西安交通大学冯国栋教授通过省委“博士服务团”挂职新区,与陕西天海创能合作建成西北首个氢能检测研究院,攻克氢能“卡脖子”技术,打造西北首条年产20万平米氢气检测材料生产线,并组建10余支校企联合团队;该校李元副教授聚焦企业需求,推动校企对接,助力5家企业通过陕西“四链融合”揭榜挂帅评审、8家企业获批项目立项,累计申报金额达1580万元,破解政策资源错位、企业融资不顺等问题。

下一步,西咸新区将继续整合“学校供平台、政府赋身份、自身有技术、企业懂市场、政府助融资”的多维优势,引导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以“人才链主”身份扎根产业一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