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佳美花园小区东南角,一栋米黄色物业楼被居民称为“魔法小屋”。每天上午九点,这里都会传出清亮歌声,尽管音调偶有偏差,但歌声中饱含的活力,总能让步履匆匆的居民不自觉放慢脚步。
这座二层建筑是佳美花园特殊儿童日间照料中心,目前,38名被称作“心青年”的特殊儿童在此日常学习,书写成长故事。而支撑这座“魔法小屋”持续运转的,是一位母亲20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从医生到特教老师
20年坚守的母爱奇迹
2005年,34岁的贺芸霞遭遇人生转折——4个月大的儿子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曾是学霸的贺芸霞毅然辞去医生的工作,投身儿子的康复教育。
无数个夜晚,她研读各类干预训练指南,为儿子制定详细康复计划:每天40次抬头训练、每周200下抓握练习。她用皮尺丈量孩子爬行进步,用相机记录每一丝肌肉的运动,通过查阅大量医学资料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入各类公益组织,从零开始学习特殊教育。
“普通孩子自然习得的技能,我的宽宽需要重复上千次。”贺芸霞回忆道。手指被抗拒训练的幼子咬出青紫,她就沉默地换到另一侧继续按摩;为矫正儿子的异常步态,她跪行三个月磨破两条裤子……20年里,她从绝望母亲蜕变为特教专家,更看到众多心智障碍儿童家庭的困境。2018年10月,她与几位家长共同创办了这间照料中心。
四小组搭起成长云梯
让“心青年”触摸自信天空
走进照料中心,展示区陈列“心青年”的手工作品,精心设计的课程表上排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区域整洁有序。贺芸霞解释“心青年”的含义:“心”象征爱心与纯净内心,寄托着对这些特殊孩子们心智成熟的热切期待;“青年”则是对其社会身份的确认。
中心创新设置四大成长阶梯:生活组培养基础生活能力,展能组挖掘特长塑造自信,职前组通过场景化教学培育就业素养,就业组以社区手工坊等为实践基地,让康复后能力突出的孩子真正走向社会。在这里,每位“心青年”都有量身定制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记录着自理能力等七个维度的进步。
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生活技能、参与艺术调理、城市探索等活动。在中心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职前组和就业组的孩子已能完成打扫卫生、取快递等任务,部分孩子还可以在指导下购物、做饭。
“一公里计划”联通社区
让梦想在熟悉的街角开花
对于“心青年”的未来,贺芸霞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她提出“一公里计划”,旨在帮助能力较好的孩子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实现就业。通过桶装水配送、洗车、烘焙等项目,让孩子们在就业辅导员支持下逐步融入社会。
“一公里计划”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支持下成立了“心青年手工坊”,让孩子们的手工香皂、钻石画等作品走向市场。这些充满爱心的作品通过义卖和订单形式,让“心青年”的劳动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
贺芸霞的爱心不仅仅限于特殊儿童。2020年,她组建了乐善同方社工团队,带领团队的“爱心妈妈”们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义诊、打扫卫生等公益服务。这种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正是她理想中的“温暖家园”。
从“想工作”到“能独立”
用坚持打开精彩人生
在“心青年”就业领域,贺芸霞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她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心青年”们凿开通向社会的大门。
轻度智力缺陷的青年小福(化名)曾有个朴素愿望:“想工作,帮爸妈。”为实现这个愿望,贺芸霞一次次奔走恳谈,终于打动了一家自来水厂,为小福争取到了水桶搬运工的岗位。
随后半年里,她以“就业辅导员”身份全程陪伴,从辨认车间标识、掌握搬运技巧,到引导其适应集体生活,将复杂工序拆解为可理解的步骤。当小福最终能独立完成工作时,那份工资承载的不仅是自食其力的尊严,更是一位母亲用坚持换来的突破。
如今,贺芸霞的儿子刘宽已能独立在社区活动,成为唐氏综合征患者自主生活的范例。自照料中心成立以来,已有100余名心智障碍儿童在此接受教育,其中10余名“心青年”实现就业。这些年轻人或许前行步伐稍缓,却在社会融合中逐步确立了自身价值。
“他们只是走得慢一些,但始终在向前。”贺芸霞说。在她看来,只要社会给予更多包容与支持,这些“心青年”终将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稳步前行。
加油,“心青年”!谢谢你,贺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