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西咸新区马王街道马王村盲人张喜平以其自强不息和敬业奉献精神光荣上榜。
每天清晨5点,当城市刚刚苏醒,张喜平便已挎着两个大筐来到马王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前往西安市回民街。到达目的地后,他推上寄存在保洁员休息站的平板车,把鸡蛋筐放上,开始走街串巷叫卖鸡蛋。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每天要挎着两个大筐,里面装着约180斤、1400多个易碎的鸡蛋,耗时3个多小时经过公交转乘往返60多公里,这条路有多艰辛可想而知。而张喜平已经走了41年。
他,从未有过光明
但他从未丧失过信心
1964年出生的张喜平今年61岁,出生时就因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而双目失明。加上家境贫寒、青年丧父,在别人看来,他的世界从未有过光明,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盲人而丧失生活信心。
靠着在教室外偷听,他学会了加减乘除。不到10岁,他就开始尝试各种力所能及的活计。1984年,20岁的张喜平听说隔壁曹大嫂卖鸡蛋能挣钱,便找到曹大嫂要求也跟着去试试。第一次进城,他一手被曹大嫂牵着,一手挎着鸡蛋笼,辗转来到西安市西郊土门附近。卖完鸡蛋一算,赚了5元钱。回到家后,他把这珍贵的5元钱递到母亲手中,充满了自力更生的自豪。
就这样,张喜平很快学会了养鸡、攒蛋、卖蛋。1990年,随着通往市中心的公交车开通,他将“阵地”转移到了回民街。从此之后,风雨无阻。
他,虽然双目失明
但他内心充满了光明
“张叔的鸡蛋,称头比电子秤还准!”回民街的老顾客都知道,这个卖鸡蛋的盲人从不短斤少两。张喜平为自己特制了一杆“良心秤”,上面用胶带在斤两刻度处缠了圈做标记,每次称之前,他会先数好鸡蛋的个数,装进塑料袋里,称的时候,他用手摸索着“刻度”,40多年间,从未称错,这份实在让他成了“活招牌”。
就这样,张喜平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1990年,他捡到一个弃婴,这是个可爱的女孩,他给她取名叫“张晓梅”。这个柔软的婴儿,成了他生命里的第一束光。从此,他卖鸡蛋更有心劲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儿读了大学,结了婚,他也有了外孙。如今89岁老母亲四代同堂,儿孙绕膝,这个曾被命运碾压的家庭,硬是靠着他的两筐鸡蛋撑起了温馨幸福的日子。
40多年的卖蛋生涯中,张喜平也时时感受着社会给予他的善意:清晨挎着两大筐鸡蛋上车时,总有公交司机帮他抬筐;路口等待红灯时,也总有交警带着他过马路;常有熟客不管家里的鸡蛋有没有吃完,将他滞销的鸡蛋全部买完;也常有人分文不取捎他夜归……怀着感恩的心,张喜平请人代笔给交警送去感谢信,给公交公司送去锦旗。他说:“我是个残疾人,没什么能回报社会的。活着一日,就为大家提供新鲜足秤的鸡蛋;等我过世,就把遗体捐给医院做,多少给社会出点力。”
他,在电影中扮演自己
他说:只要有信心,啥事都能干成
张喜平的自强自立感动了无数人,先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华慈孝人物”等荣誉称号。2022年,作家许海涛通过跟访他写出长篇纪实小说《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并荣登央视《读书》栏目;2024年2月,西安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广播剧《长安盲商张喜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
2024年9月,讲述张喜平事迹的影片《我心光明》亮相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推介单元,并被评为优秀电影项目。他本人更是凭借坚韧,克服视觉障碍,在影片中饰演自己。电影杀青时,他说:“只要有信心,啥事都能干成。”
在西咸新区,越来越多的好人涌现。目前,全区共有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获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8人获“中国好人”、12人获“陕西好人”、49人获“西安好人”。这些榜样正如这座城市里的光,照亮着自己,也照亮着别人的心灵。让我们从这些模范和好人的故事中汲取前行力量,心怀善意,身体力行,共同书写新时代好人篇章,让善行如潮,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