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看病不用多跑路!社区里有位“宝藏医生”

“报告赵医生,健康状态良好,准备和老伙计在楚河汉界厮杀两局!”来奥园社区“家访”的上林卫生院家庭医生赵争干,看见社区居民王拥军拎着刚买的菜一本正经地向他“报告”身体状况,不由得笑了。提起王拥军跟赵争干的交情,可就说来话长了。

“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攻克!”

作为上林卫生院的家庭医生,赵争干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卫生院门诊、每周社区义诊、定时上门为家庭病床病人诊疗、线上答疑解惑……遇到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他会随手递上名片:“有事儿打这个电话找我!”

他的微信工作群里随便截个屏,都是工作之余发的科普和答疑。“不要这么吃药,因为……群里其他家人们也要注意。”不少潜水的居民觉得,赵医生群里的“小课堂”,比啥养生节目都靠谱。

王拥军也是群里的一员,除了在群里学习“小课堂”,也经常到卫生院找赵医生测个血糖、量个血压。就是在这一次次看病、问诊、拉家常中,王拥军对赵争干的信赖越来越深。

前两年,王拥军老是腰疼,去大医院看了专家后,给赵争干讲述了他的病情和心里的担忧。赵争干宽慰他说:“没事儿,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攻克。”

这话让王拥军顿时安心,坚持在卫生院做了一年多的中医针灸治疗,腰疼果然缓解了很多,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行动。

如今,每次在家门口看到赵争干出诊,王拥军都会过去打个招呼,汇报下近况。赵争干也会叮嘱几句:什么时候该去体检了,要注意哪些指标,什么时候该调调药……

“多亏赵医生多想一步“

从2018年起,西咸新区就启动了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随着智慧医疗平台的建成,集合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线上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询诊问药。

奥园社区居民李阿姨前段时间吃不下饭,人也日渐消瘦,走起路来都困难。一次去卫生院开药时,顺口向赵争干提起了自己的情况。

赵争干仔细查阅了她的诊疗史,渐渐有了头绪,于是帮她联系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通过平台直接转诊挂上了专家号。随后,李阿姨住院做了全面检查,赵争干也和医院的专家多次沟通病情。最终,李阿姨的病情终于被确诊,原来,她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会导致各器官病变,特别容易误诊漏诊。

病情诊断清楚,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阿姨病情逐渐好转,她逢人就说:“多亏赵医生多想一步,陪我一起想办法、问医求药,可比我自己瞎忙活强多了。”

“望闻问切,职责所在”

早在“全科医师”制度刚启动推广时,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的赵争干便主动参与,参加了西安市首届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担任培训班班长。为夯实执业基础,他在培训基地完成了长达一年的多科室轮岗,系统掌握内、外、妇、儿等学科核心技能,待专业能力完全达标后,才正式开启基层医疗服务工作。

到了社区一线,赵争干才体会到,想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全科大夫,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还需要收获居民的信任,成为社区群众的“自己人”。十几年过去,赵争干的辛勤付出,收获了一份份真挚的情谊,他也会时不时地把来自街坊邻居的信任说给家人听。在家里,他是丈夫、是父亲,但只要他接起电话,家人就默认“赵医生已上线”。

目前,赵争干带领团队通过线上方式管理着1500多位社区居民,工作虽忙碌,却因团队的专业性而有序推进——团队中既有全科医生,也有中医专家,成员各展所长,基本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作为带头人,赵争干把时间拆分成碎片,全部投入到社区的家家户户。

“你看我拎的这个诊疗包,跟着我风风雨雨一年又一年,陪着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病床、走到病人的身边。用医生‘望闻问切’的初心去体会病人的病痛和感受,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基层卫生院全科医生的职责所在。”

2023年,“西咸新区家庭病床先进工作者”称号颁给赵争干时,居民们都觉得“实至名归”。对赵争干而言,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继续前行的动力。从医学院宣誓的那天起,“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就刻进了他的职业信念里,而守护好这1500名居民的健康,就是他践行信念最生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