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最美“西迁人”——刘呆运

2019年12月,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和宣传部联合公布了“西安市2019年践行‘西迁精神’优秀代表人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刘呆运研究员由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推荐获评此项荣誉,他也是入选名单50人中的唯一一位文博工作者。刘呆运先生二十五年植根咸阳,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空港新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最美‘西迁人’”。

微信图片_20200107150200.jpg

(刘呆运 研究员

2.jpg

(刘呆运“西迁精神”荣誉证书

刘呆运是陕西富平县曹村镇陵前村人,自小长在唐丰陵脚下,与石人翼马相伴、野草闲花为伍,传承千载的唐代文化与艺术深深地沉淀于内心,冥冥之中也定下了他的人生方向。1981年,在学兄宋新潮的鼓励下,刘呆运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报考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立志献身考古。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已开始蓬勃发展的南方地区的优厚条件,毅然返回故乡,投身于陕西的考古文博事业,在隋唐考古领域大展拳脚。三十五年来,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数十项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其中周至仙游寺法王塔地宫、唐节愍太子墓、西安南郊高阳原隋唐墓地、唐韩休夫妇墓、空港新城窦家村十六国墓地等考古项目,都是可以改写中国隋唐考古史的重要发现。职业生涯中,刘呆运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考古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研究论文及简报60余篇,成为国内著名的隋唐考古专家。

3.jpg

(1987年与石兴邦所长、巩启明副所长在西安净水厂工地

1994年1月,刘呆运第一次来到咸阳工作,主持发掘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内部道路建设中发现的北周谯王宇文俭墓。宇文俭墓的考古发掘简报,是较早发表的北周高等级墓葬的重要资料。同年年底,他参加了陈马村北周武帝孝陵的考古发掘,这是我省首次发掘北周帝陵。考古队租住在村民的家里,虽然不得不忍受严寒和酷暑,但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圆满完成了发掘任务。

2007年,因为工作需要,已经在泾渭基地“闭关”整理发掘资料的刘呆运不得不重新“出山”,主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考古发掘项目,就此再次扎根咸阳。2008—2011年,他又主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发掘项目,在现在的机场3号航站楼、南跑道、停机坪等范围内发掘古代墓葬、道路、窑址400余处,有力地支持了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

2014—2015年,完成了韩休墓发掘任务之后,刘呆运三进咸阳,主持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考古发掘项目。考古队与建设单位密切配合,哪段急需施工就先进行考古发掘,保证建设工期不受影响。通过多年实践的积累,他提出“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纳入课题意识”的工作思路,受到院学术委员会的肯定,在全院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逐步推广深入。

2017年,随着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建设,刘呆运率队驻扎空港,主持发掘雷家村十六国墓地。中央电视台《考古进行时》栏目全程跟踪拍摄考古发掘过程,播放时影响极大。2018年主持的秦汉新城宝能高端制造项目,发现的高昌国王族后裔麹嗣良夫妇墓,墓志内容和壁画内容为研究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4.jpg

(2018年9月为云南山区儿童讲解考古发掘

除了田野考古项目,近年来,刘呆运主持了多项空港新城辖区内重要文物点的调查与勘探,并多次参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的论证,为空港新城文物保护工作尽心尽力。担任空港新城文物保护项目评审专家,所提建议中肯、可行,对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性价值。2019年9月,为空港新城文物部门和各建设单位主讲《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讲座中他例证翔实、语言风趣,“大胡子教授”的风采令空港人折服。

“大胡子教授”,从外形到气质都符合大众对于一个考古学家的期许。接触久了,你就会知道,“佛系”才是刘呆运的显著标志。在我印象中,他从未与人起过争执,永远都处在一种不紧不慢的状态,近乎“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在后学的眼里,作为前辈的刘呆运先生并不老。谈起学术规划来,他还是特别容易兴奋,指点江山的气势也很足,仿佛仍旧是当年那个留着长发、戴着蛤蟆镜、穿着牛仔喇叭裤的年轻人。

目前,刘呆运研究员常住空港新城考古研究基地。除了完成之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以外,他的计划是建设“洪渎原古代遗址和墓葬地理信息系统”,将空港新城辖区内已发掘的和有传承的古代文化遗迹悉数纳入,一方面便于开展系统性和分类别的考古研究,另一方面也为空港新城的文物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最美‘西迁人’”,我们为你点赞!

(本文作者:李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隋唐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