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退休职工刘公信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布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王街道电影站,退休职工刘公信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服务标兵。

70岁的刘公信作为一名老党员,从1974年开始,给周围村镇放了上万场电影,见证了基层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感受到“光影”丰富老百姓文娱生活的强大力量。“只要有需要,我愿意给大家放一辈子电影!”四十年放映员的生涯,退休后,他自费收藏国产胶片放映机,还是继续义务为群众放映。

“流动放映车”

从入行开始,对电影的热爱,和为群众服务的决心,就刻进了刘公信的信念里。

电影放映不仅是一门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群众特别是乡村农民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看电影是生活中一件大事。1996年,刘公信和放映队拉着一吨半重的放映机在当地27个村队轮流放映露天电影,被评为全国第一家流动电影院。“当年我作为电影放映员是很光荣的职业,看电影时,群众脸上充满了快乐、满足和虔诚的神情,有时一天要放好几场,从夜幕降临到天光乍亮,观众都舍不得离场。”

乡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很辛苦,每个村队保证一月一场的频次使刘公信基本全年无休。为什么坚持?他的答案很简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放电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把电影送到群众中去就是圆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随着电视的普及,群众对电影的期望越来越高,104型机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像素的要求,于是刘公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购买城市电影院退下来的大型座机。1996年春天,他筹资1万元从西安市解放电影院购回一套重达1.3吨的5505型松花江座机,将机子固定在汽车货箱上,“流动放映车”就这样造出来了。转村放映了几场,一炮而红。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其创新做法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并作为典型向全国农村推广。1999年6月,《中国电影市场》杂志介绍了刘公信的“大型座机进农村”经验。

放映机珍藏馆

提包机、固定机和座机,8.75毫米、16毫米、35毫米和70毫米胶片规格放映机,老电影放映车……刘公信不仅迎着寒冬酷暑,走村串巷放好每一场电影,而且对放映设备相当痴迷,在他的胶片库里,铁架上放着一摞摞胶片共有560多部。40年的放映生涯,刘公信和电影放映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些陪他风餐露宿的“老伙计”——放映设备。

从九十年代初至今,他先后投资20余万元收藏国产胶片放映机、电影胶片等物品,自费建成了国产胶片电影放映机珍藏馆,多年来,共收藏4种口径放映机40余套、11套幻灯机、《白毛女》《地道战》《英雄儿女》等故事片70多部,以及纪录片、动画片、科教片500多部。这是他从事电影放映近40年全部的心血和结晶,是他人生的全部和寄托,也完整地见证着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历程。

而他收藏的这些电影放映机、胶片,最终也捐赠给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国产胶片电影放映机珍藏馆”,出现在西咸新区庆祝建党100周年十场公益老电影展播的现场,让群众一起重温过去的时光。“用这些老机子再为群众放放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农村放映电影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只要有人看,我会继续把胶片电影放下去,愿意给大家放一辈子电影!”刘公信说。

版画长卷不忘初心

为了寻到一块好木料,他6次进山;为了作品永久性留存,他不远千里赴湖南韶山;为了将幼年梦想付诸实际,他花费了十年时间……“经过不断收集,雕刻打磨,形成了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部分。”随着刘公信的介绍,作品的创作历程逐渐明晰,33幅图像、15篇手稿、5幅辅助画面,耗时十年雕刻而成。木刻版画的第一步是找到适合的木材,而在刘公信的人生信条中,只要是和党有关、和艺术有关,就马虎不得,为此,单在木料方面的花费就在10万元左右。

2021年6月2日,在雕刻完成,拓印、装裱后,刘公信将这幅26米长的《毛主席肖像版画长卷》,做出了将其无偿捐赠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永久收藏的决定,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名基层老党员的深情祝福。

一辈子放电影,一辈子红心向党,一辈子服务群众,是刘公信人生的极简总结。说起来简单,但是近半个世纪的坚持中,刘公信脚踏实地的默默付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