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西咸 · 村落】马务村

在中国人的记忆基因里,村落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村落里“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有无改的乡音和每逢佳节倍思的亲……

西咸新区村落众多,见证了历史留下的岁月痕迹,也感受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活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区的一个个村落,感受它们特别的文化印记。

马务村

马务村,村名来历和养马有关。西安古代养马的地方不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大河相邻。

马务村的形成要追溯到公元1045年以前。据文献记载,村原址最早是一片滩涂,尽管沣河在千百年的奔流中数次易道,却始终不曾远离马务村。由于沣河丰沛的水量调节,马务村一带一直水草丰茂,是个天然的养马场,所以也非常适合古代时期战备所需,用以养马屯田。

史载早在西周时期此地就有养马的记录,《周礼·夏官》记载:“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从沣京西周车马坑出土的马车遗迹看,马已被用来驾车,挽具也较完备。周天子每年还要为马政操办“执驹之礼”。

关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畜牧业基地,汉唐时期统治者就在此地大规模地饲养马匹。据《长安志》记载:“四马务,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地凡三百七十余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寻罢之。其后为民占有,不复归有司。”

在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朝廷成立陕西营田所,开始抽集壮丁在今村一带开辟荒地,养马屯田,同时生产粮食供给前方战事。

后来,慢慢演变成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落,曾被叫做务庄。清朝嘉庆年间,称“张旺里”“后五甲”“马务廒”。当时马务村就分为南、北二堡。后又设马王廒,马务三堡(马务南堡子、马务寨、马务北堡子)全归马王廒管辖。民国时期,马务村又称沣西乡马务村等。

位置

西安市共有三个以“高桥”命名的地方,按照方位分为“东高桥”“西高桥”“南高桥”。“西高桥”现被称为高桥街道办,隶属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历史上修高桥的薛允升就是高桥街道马务村人。马务村在高桥街办南3公里,东距韩家庄村约1公里,南距沙河村1公里,西距庄河村2公里,北距阴水坊村2公里,是方圆驰名大村。可耕地4000多亩,分南北两个堡子五个自然村。

名人

薛允升

要说马务村,就不得不说“薛家”,马务村主要以薛姓为主,薛姓相传是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落户于此,继而发展为村中望族。到了清朝后期村中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薛允升”。

薛允升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咸丰六年中进士,为官41年,清正廉洁,至光绪十九年升任刑部尚书,后因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获罪被削职。1900年,专伺慈禧太后的太监李苌材仗势杀人拒捕,薛允升秉公执法,不顾太监总管李莲英搬请慈禧太后施压,将李苌材斩首示众。

薛允升回家后,集资修建沣河大桥,取名高桥,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西高桥,现在高桥街道的名称即以高桥为名。

古迹

祠堂

马务村薛家有一所老祠堂,修于道光年间,有七八亩地大小,面向东方,有大厅、厢房,还建有一座戏楼。同治年间,祠堂被毁,后薛允升之子重修。祠堂内曾悬挂慈禧太后亲书福禄寿喜牌匾,还有几道圣旨。民国时期,祠堂成为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成为沣西第一小学。

城墙

清同治初年,为抵御侵扰,冯村人柏景伟奉旨在关中农村筑城,在西安周边督建了很多村级城郭。老堡子原来是有城墙的,可能就是此时修建。城墙四四方方,只开北门,北门上建有城楼。据说城楼上曾有土炮、土枪。老堡子城外,有护城河,护城河边有成片的芦苇。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荒废。

寺庙

三教庙在马务村,祀孔子佛老,建于康熙时有碑记,兵灭后字多漫漶不可读,光绪二十九年邑人郎中薛浚捐金重修。明清时期,村东北有大庙一座,祭祀刘关张。现在的庙有娘娘庙,西南有药王庙,南有地藏王庙,东有送子菩萨地母庙,西边还有一座居士堂。

砖塔

现在的围墙(村),还有一座土黄色砖塔。高5米左右,为四棱尖顶状,据说以前是圆塔,为一老和尚的圆寂而建。塔上有碑文,因时间的磨蚀,文字已经看不齐全。依稀有“息祖坤台禅师”字样,碑文上的时间为“乾隆元年岁次丙辰冬日”。村中人说,这是乾隆年间重修,后来至少又重修过两次,塔址略有变动。

石牌坊

马务村西有一薛家捐官的石牌坊,坐南面北,顶部镶有石匾,正面书写“奉天诰命”,背面书写“龙章宠赐”。上款为:“诰赠奉直大夫饮介宾薛生蒲坊”,下款为“敕命,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宝”。石牌坊前有两根石拱斗旗杆,旗杆下石羊石马成双成对。“文革”期间石牌坊遭破坏,仅存石质框架。2001年6月24日,石牌坊毁于暴风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村落承载了中国人太多挥不去的乡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我们后续将推出更多的村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