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记忆基因里,村落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村落里“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有无改的乡音和每逢佳节倍思的亲……
西咸新区村落众多,见证了历史留下的岁月痕迹,也感受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活力。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新区的村落,感受它们特别的文化印记。
张旺渠村
张旺渠,原名贺兰渠,又名沣河渠,唐时由沣河东岸张旺渠村以南引水入昆明池,距昆明池西堰仅二里之遥。
《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三年(公元798年)八月丁巳,诏京兆郡韩皋修石炭、贺兰两堰兼湖渠。”后昆明池干涸后,于明洪武年间更名为张旺渠。《陕西通志》记:“渠经冯三村、冯党村、田村、许村、喇家村,又北流合滮池俗称张旺渠。”
据清嘉庆《长安县志》记载,古代开渠,经张旺渠村,得名张旺渠后,村名反以渠得名张旺渠。明万历十九年(1591),户县草堂寺铁钟记为张旺罩,已是大村。村南沿沣河的牛家堡、王家堡、半个城在清嘉庆年间由张旺渠迁出建村,故称张旺渠上三村。
地理位置
张旺渠村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距斗门街办仅2公里。东临108国道,西接沣河。截至2022年,村里共有耕地2200亩,村民小组10个,1140户,3960人。以贾、张两姓为主,少数人姓韩。
村落构成
在年轻一代人的记忆中,对炮楼、大井还有村里古老的寺庙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只能在村里老人讲述的故事中,寻摸着位置依稀去想象,曾经的恢弘与烟火鼎盛……
城墙
为抵御侵犯而修,内设炮楼,城墙宽可走马,并立东西南北四大门,外有护城河包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除。
寺庙
村里东南西北四个角都曾有寺庙,南边无量庙、北边老爷庙和娘娘庙、东边湘子庙,西边三义庙,现留有重修的无量庙、关帝庙。
大井
位于老爷庙附近,2001年村中修路时绕不过该井,被埋在路下。
高桥
位于村西北,是该村渡沣河的最近桥梁,距村庄大约2公里。
发展历程
传统技艺
千百年来,村里人一直利用沣河岸边的芦苇,以编席等传统技艺度日。直至70年代,沣河水位下降,芦苇难以生存,张旺渠村民也结束了传统副业,以农业种植为主。
经济来源
主要经济来源是运输业,曾经占到全村经济的70%到80%,现占到40%左右。村民多以服装批发、建材加工和租赁为生。2003年,协和搪瓷厂进驻该村,解决了全村近1000人的就业问题,现村中仍有200-300人在该厂工作。
教育
张旺渠小学位于村东南角,占地13亩,有18间教学楼,9间教师宿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周围七八个村庄近600名学生在此就读。
村落名人
走进张旺渠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保卫祖国视死如归景豪壮、气盖山河舍生不顾真英雄”的碑文,让人心生肃穆。那些在影视片中出现的片段,从村里老人的口中讲述出来,带我们回到曾经那段峥嵘岁月。
薛玉瑞(1911—1947)
中共地下工作者。1935年10月经方廷堂、何廷鉴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负责陇东的工作,介绍进步青年张学儒(牛角村人)、贾孝谊(本村人)入党。后被农村反动豪绅得知,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只好把进步书籍埋到东门一个土井里,远离家乡。镇安、兰州、浙江义乌都留下了他的革命足迹,1947年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0月7日在西安玉祥门外被杀害。
韩生祥(1911—1947)
中共地下工作者。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利用自己国民党身份,曾掩护多名共产党员逃离追捕。1939年4月正式参加革命,同年11月参加济南第三军分区馆陶县武装工作队。1940年为馆陶县游击大队二连连长,同年任济南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1941年调任东永肥县游击大队中队长。1942年任济南军区邯郸游击大队大队长,直至1945年邯郸解放。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队在太行集训,曾任八路军的教官。河北解放后,曾任永年县县长。1947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0月7日被枪杀。
贾孝谊(1916—1947)
中共地下工作者。1936年参加革命,经薛玉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吴堡青训班学习,曾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李先念同志军事联络员,同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47年10月被枪杀。
夕阳西下,晚霞染天,雾霭弥漫,暮色苍茫,村里肃穆的古建筑,慷慨悲壮的英雄事迹,都让人心生敬仰。在你的记忆里,儿时的故乡都有哪些被人经久传唱的故事,欢迎您和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