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西咸 · 村落】北杜村

西咸新区村落众多,见证了历史留下的岁月痕迹,也感受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活力。

北杜村

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杜街道,南距周文王、周武王陵7.5公里,东距汉萧何、曹参陵4公里。北与太平镇西寨村、杈杨村、沟程家、沟李家相接,东临成任村、岳家村,南与南杜村、靳里村、邓村相连,西与北朱村、董家、北里村相邻。

村名由来

北魏时期,北杜村杜姓先辈从山西桑干(今山西省山阴县南)迁居至此,因其村址位于咸阳郡北部,故名北杜村。

据《魏书 官氏志》记载“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其方圆十里称为“杜原”。后因杜姓人居住在咸阳县以北,故称北杜。又因其地处泾渭文化的交通要道,商旅繁荣,人口繁衍迅速,逐渐形成集镇,遂称北杜镇。由此可见,北杜的村庄起源,确系北杜先民易姓,这也为北杜村增加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文物古迹

福昌寺

福昌寺遗址位于北杜西村。金大定三年(1163年)杜昌建。院内建有大殿数座。前院东建有关帝庙,内塑大铜佛三尊。寺院后建有塔林,为青石质,高二三米。1962年被拆除,东划为庄基,西建成学校,北为土壕。

据《咸阳县志》记载,金大定年间,有一位名叫杜公昌的大德高僧在咸阳原上云游。看到此处乃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于此,修身养性,化缘建寺,始成福昌寺,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兴盛时,寺内僧侣数百人,是方圆数里最大的寺院。

千佛铁塔

位于北杜西村,塔身有铭文:“大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书房行走太监杜茂铸造”。

铁塔由纯铁铸成、平面方形,十层,高33米,边宽3米,层层有窗,门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铸成金刚力士像,顶立层楼,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千佛塔”,佛像间还夹杂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显得工艺超群,精巧绝伦,塔身保存完好,唯塔刹稍有倾斜,为中国现存铁塔中最高的一座。

村落名人

独孤浑贞

姓独孤浑,名贞,字欢憙。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即随尔朱天光西征关陇,从别将起家,授赤峰乡男,除安康郡守,后加辅国大将军、谏议大夫、封平氏伯邑。废帝元年(552年),迁大将军,除小司空。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卒于长安,享年61岁。

李敷仁

本名蒲咸,改名文会,字敷仁,后以字行。笔名咸贞、护人、富韧、村长、百姓等。1931年曾由杨虎城资助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学生成立抗日团体革命学生会,担任监察委员,并负责西北地区的宣传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西安创办《老百姓》报。1944年创办《农村周刊》,1946年9月,李敷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为延安大学校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兼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主任委员,还曾任陕西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西安市政协副主任等职。1958年2月病逝。

杜德夫

北杜村五组人,著名电影演员。1937年从西安中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化艺术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1965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曾在电影《白毛女》《钢铁战士》《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等影片中塑造了一批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1年,杜德夫在拍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时突发疾病,不幸逝世,享年65岁。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礼义成”木轮大车制作技艺

“礼义成”木艺坊的木轮大车制作技艺是陕西省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礼义成”木艺坊也是享誉关中的百年老字号作坊。该作坊由傅氏家族世代经营,地处北杜镇,已经有120余年历史。

傅氏家族源于礼泉县新时乡小陈村老傅家,清光绪初年,傅四公在咸阳东乡黄家沟拜师学习车木匠技艺,因工艺精湛,远近闻名,曾在甘肃酒泉开设车木匠作坊。后返乡造车。遂设铺于北杜镇,以法礼、重义、成就为追求目标,于是取铺名“礼义成”。

北杜纸活制作技艺

北杜纸活物件综合塑、扎、绘为一体,造型精美,形态逼真,可谓民间艺术的瑰宝。据史料记载,早在1500年前,我国就有了纸扎业,其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北杜张雄纸活继承祖辈手工制作技艺,并具有抽象造型的灵感和创造力。其制作工序为选材、下料、扎结、糊纸、剪花、配色、贴花、描绘、整形9道。

其代表物件有马拉轿、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白鹤、神鹿、摇钱树、排楼等。北杜纸活制作技艺于2011年3月被列入咸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几何时,梦想着一轮圆月,乡村中,古树下,青瓦旁听着大自然的呢喃细语,西咸新区村落故事正在继续,欢迎您一起分享您的故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