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成立五周年的变化和故事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由此启航。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起初28.78平方公里的保税区,扩展到后来的陆家嘴、张江、金桥、世博区域,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这片改革热土始终紧抓制度创新这个核心,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将迎来成立五周年之际,本报今起推出特别报道,聚焦发生在“试验田”里的点滴故事,一起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力度与温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的金京路上,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很早就把制造工厂布局在此——一条每2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挖掘机的流水线,旁边还有一间关键部件的焊接车间。

从“重型”的工厂起步,一路升级为地区总部,沃尔沃在三年前又把融资租赁公司放在这里,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融资租赁兼商业保理的外商独资企业。“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给我们带来的 ‘礼物’。”在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董事詹旭看来,受益于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的直接推动,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公司才能把业务触角伸向行业上下游。

成立五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确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一纸清单从最初的190条减少到2018版的45条。随着服务业制造业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越来越多市场主体都收到了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礼物”。

近95%外商项目以备案设立

吃过早餐谷物棒、植物性发酵豆奶这些主打健康的食品吗?你或许想不到,它们的配方设计很有可能就来自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首家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负面清单,我们都无法想象公司如何能办成。”美安康执行总裁斯榕谈起公司设立时感慨万千,当时她只用了短短两周时间就拿到了企业“准生证”,相关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我们在为良品铺子、卡士、星巴克、周黑鸭等众多企业提供食品研发等服务。”

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基础、最重要的改革,迈出了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布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清单外实施备案制,近95%的外商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到一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

有人曾对第一版清单列出190项对外商投资保留的特别管理措施感到不解:这不就是把正面清单反过来点一遍吗?其实,负面清单为市场主体推开了“非禁即入”的大门。在2016年普华永道的问卷调查中,约六成企业认为 “负面清单”使政策更透明、限制更具体。清单未列,企业就可大胆去做,减少了审批者的自由裁量权。

五年来,负面清单一方面持续缩减,从最初的190条减少到2018版的45条;另一方面已向全国复制推广,201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修改外资三法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将负面清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扩大开放引来众多 “第一”

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这些都是落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首创性项目,持续扩大的对外开放让这片热土成了众多外资企业的首选之地。

据介绍,2013年、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先后出台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37项、制造业17项。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有2620个项目落地,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前不久,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出台了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25项新措施,更多企业从中嗅出商机。两家位于上海自贸区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韦莱保险经纪公司和怡和保险经纪公司,今年上半年获准成为全国首批扩大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

“就像原来在小江小河里游泳,一下子来到了大海里一样。”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汇智表示,“从整个保险市场的占比来说,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其实只有3%至5%,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则超过90%。原来我们只能服务大型商业企业,现在已与中资保险经纪机构享有同等经营范围了,这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