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调查征集
2023年“四个一”改革创新成果评选活动
开始日期:2024-01-15 截止日期:2024-01-17 状态: 已截止

为充分发掘西咸新区改革创新成果展示各领域改革成效,近日,新区党工委改革办组织开展2023年“四个一”改革创新成果评选活动。

评选流程

申报→初审→巡展→网上评选→复审→综合评定

经过前期的征集、初审等环节,目前进入网络评选阶段,您可通过投票方式,选出心中的最优成果,最终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将在全区进一步推广,一起来看案例详细内容。

改革品牌(10个)

01.沣东新城构建国际智能检测认证服务机制(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沣东新城积极搭建5G及车联网测试及认证服务机制,通过联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建立5G检测及车联网测试认证服务平台、制定对标国际的差异化检测认证体系、开展跨国智能检测培训服务三个维度,构建以通讯全链条服务为特色的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以加速检验检测产业集聚带动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服务贸易从“重规模”向“提质量”转变。

02.沣西新城以“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标准地”打造土地供应新模式(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沣西新城推行“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一体化改革,在对土地完成“7+N”区域评估基础上,持续拓展地下管线、古树名木等评估普查,形成最多15项评估、普查“用地清单”,随土地挂牌时一并公示,企业“免费即享”。构建标准地“5+X”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有限的土地资源真正流向高效率、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项目。截至目前,已成功出让“用地清单制”地块4宗,总面积707亩,真正实现土地“带清单”挂牌,平均可为单个项目节省时间90天,节省资金70万元,并推出标准地10宗,总面积1845亩,2023年实现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形式出让。

03.用绿色低碳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以更高标准打造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沣西新城坚持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首创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打造蓝绿交织新城;着力构建“3344”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活力新城;构建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为主,融合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及智能电网的区域绿色能源互联网,打造清洁低碳新城;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宜居新城;创新定制公交与轨道交通互通衔接的绿色智能交通体系,打造低碳生态新城。2023年获批陕西省首批低碳近零碳园区试点,“创新能源利用助推绿色发展”案例入选2023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

04.构建实景三维城市 助力全过程规划审批(沣西新城规划辅助决策系统创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沣西新城规划辅助决策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数据”在规划审批中“大显身手”,有力推动了规划审批的数字化转型创新。主要改革举措包括:构建实景三维城市、储存全域规划审批数据、赋能行政审批提速等。该系统可实现串联查看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跨系统数据互通和地上、地下空间数据协同共享等功能,有效破解了审批业务系统不互联、数据不共享、审批人员多头核查、城市管线数据管理难等问题。

05.企业“110”政企互动服务平台(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企业“110”服务专线是秦汉新城面向辖区市场主体的全年无休便捷服务通道。致力于打造“5分钟快速响应、24小时提出解决方案”快速响应机制,常态化倾听市场主体意见和建议,做到诉求直办、服务直到、问责直达,从而实现政企之间诉求表达、问题处理、情况反馈的闭环管理,推动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为提升新城综合经济实力注入更强劲动能。

06.空港新城招商地图应用系统改革创新(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空港新城招商地图应用系统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为建设原则,以数字化服务新城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空间计算、智能分析、辅助选址为手段,融合城市规划、地块资源、设施配套、地块动态变化等招商前、中、后各环节数据资源,构建招商全链式数据融通,实现由“面对面”转化为“屏对屏”“地图式”招商新模式,全面助力招商工作数字化转型升级。空港新城CIM数据底板建设项目获2022年西北首个CIM标准贡献应用实践案例。

07.空港新城以新举措“撬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按规投入作为奖补条件 兵棋推演落实救援要素(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空港新城探索以新举措“撬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按规投入作为奖补条件”,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被动”到“主动”,形成“激励导向”。同时,模拟兵棋推演,探索提出“应急救援七问”,进一步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到实处。

08.泾河新城打造数智化赋能人才服务新模式(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为深入实施人才工程,推动人才服务数智化转型,泾河新城着眼企业、人才发展全周期,通过数智化手段,整合各类企业、人才资源,精准了解企业、人才发展堵点痛点,提供更科学、高效、全面服务,让人才“无忧”,助力企业发展。通过建立22个维度的“人才画像”、17个维度的“企业发展图谱”,综合建模、智慧分析、精准匹配,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制定服务保障方案,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提供“管家式”全方位服务,助力新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09.创建“智监药品系统” 推动互联网平台监管常态化(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泾河新城探索建立“智监药品系统”,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实现无接触在线监管,实现智慧的监管药品质量、智能的监测数据指标、精准的预警风险隐患、全链条追溯药品流向、多维度开展企业考核、无纸化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社会共治、全面地提高监管效能的目的,开启“源头可追溯、全程可监控、风险可预警、证据可留存”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社会共治的药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10.泾河新城创新推行税务“远程视频”核查模式(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泾河新城针对传统税务核查工作中存在的“时效性不强、便利度不够、征纳成本大、企业负担重”等问题,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智慧税务建设,创新建立“远程视频核查室”。通过“实时定位”系统确定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利用执法记录仪、视频系统“双视频双录制”开展税务事项远程核查。相对于传统的核查方式,远程视频核查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提升了税务相关核查服务的便捷度,增强了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这一创新举措被陕西省营商办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全省推广。

改革亮点(27个)

11.着力探索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建设,打造秦创原总窗口四链融合新模式(西咸新区组织人事部、沣西新城)

为构建“四链”融合发展体系,深入探索校招共用新模式,创新性提出“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建设及对接机制,按“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思路招引储备人才,并深入挖掘辖区内企业和项目需求,帮助人才、高校、企业、项目之间互联互通、互促互利。该模式既减轻了高校和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有助于人才引育,充分发挥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发展。目前人才池内已引进、储备各类人才71名,项目池转化和服务项目195个,资金池规模已达5000万元。该模式获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奖。

12.实施“六筑基六提升”,加快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西咸新区组织人事部)

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强化基层阵地建设、优化治理信息平台、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六大筑基”工程和基层资源力量整合、深化党建物业联建、优化民生服务保障、新兴领域堡垒创建、应急响应平战转换、西咸特色品牌打造“六大提升”行动,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条块统筹、赋能镇街、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3.“一网统管 多维共治” 以网格化管理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西咸新区党群工作部)

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网格化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精细划分全域基础网格、全面夯实网格治理力量、整合优化网格事项办理、创新深化网格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一网统管,多维共治”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新区770名专职网格员、5143名兼职网格员奔走在基层一线和群众身边,参与民生服务代办、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累计通过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上报、流转、处置事件90.3万余件,及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情”和“大问题”,为提升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4.聚焦“三个创新” 构建网络时代精神文明传播新格局(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

充分发挥自身在典型事迹评价和选树渠道方面的优势,深度融合融媒体中心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采编平台方面的优势,有效发挥“1+1>2”的综合效果,构建网络时代精神文明传播新格局。通过理念和导向创新,把话语权和传播力交给群众;内容和形式创新,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现象级精神文明主题宣传产品;渠道和路径创新,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面覆盖、深入人心”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任务落到实处。

15.以科技成果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推“陈”出“新”(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依托秦创原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才到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2023年,53名科技特派员围绕葡萄、草莓、西红柿、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带技术、带资源、带资金下乡,累计开展高质量农业技术服务及培训活动771余次,培训基层农民及技术人员3527余人次,累计推广67项新技术,引进116个新品种,带动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16.打造安全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电子保函应用“西咸模式”(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

为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扣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政策性、制度性、技术性障碍,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合作模式、保障范围等举措,打造了电子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成功应用的“西咸模式”,以电子保函“小支点”撬动优化营商“大环境”,有效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2023年12月底,电子保函共办理8227笔,涉及金额6.89亿元,释放企业资金6.88亿元,电子保函办理笔数、额度覆盖率分别达到55.54%、72.89%。特别是10万元以上保证金替代率达80%,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17.探索“自贸+服贸”双试联动创新发展新模式(西咸新区发展改革和商务局)

通过实行自贸、服贸合署办公,构建自贸办、深改办、考核办“三办协同”及“一部门一清单一件事一方案一专班”共推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和全面深化服务贸易试点建设,以服贸示范园区、企业及16家平台为载体,在政府职能、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国际交流、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集成创新,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推动国家战略叠加联动。通过“自贸+服贸”双试联动创新,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成果283项,其中1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新区服务进出口额从2020年的1.36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2.25亿美元,增长率达65.44%。该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18.智慧教育转型赋能教育均衡发展(西咸新区教育体育局)

西咸新区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智慧教育特色,构建“1+3+N”发展模式,通过建机制、夯基础、抓队伍、促统筹,统一新区中小学智慧教育数据标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注重数字化、智慧化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应用,重塑教育评价和教育治理方式,打造出具有西咸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新范式。新区先后获评“央馆人工智能”实验区、“央馆虚拟实验”试点区、“全省智慧校园示范区”,“人工智能背景下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案例获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2023)二等奖,新区智慧教育案例入选教育部《2023年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报告》。

19.西咸新区率先推出“先使用后付费”试点,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局)

为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获取科技成果信息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现金流短缺、估值手续复杂及担心无法收回成本等痛点问题,西咸新区在全省率先推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通过支持高校院所与中小微企业采用“分期支付”“延期支付”“附条件支付”“收益提成支付”等方式支付科技成果转让费用,激发中小微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主动性,满足企业转型阶段对高质量技术供给的迫切需求,最大限度保障试点企业、高校院所以及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供了新的可借鉴范式。

20.构建“两书同达”助企信用修复新机制(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业促进局)

为提升信用体系建设服务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水平,破解企业对信用修复知晓率不高、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新区在全省率先施行信用修复“两书同达”机制,即处罚机关在给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告知企业信用修复的相关政策和修复流程,并通过短信提醒、电话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工作。截至目前,新区累计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775份,发送提醒短信626条,累计有415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最大程度降低失信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活力。该做法入选陕西省、西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21.巧用“一张床”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西咸新区社会事业服务局)

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向家庭延伸,解决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家庭病床”试点为抓手,根据患者病情,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医护服务,在家“住院”享受与住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和医保报销,通过上门诊疗、电话问诊、分级转诊等方式为患者精准匹配优质医疗资源,让医疗资源围着患者转,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用“一张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2.创新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

新区坚持把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作为服务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通过强机制、出标准、建平台、搭载体、创品牌等措施,积极探索具有西咸特色的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出台气候投融资项目、企业标准规范,评价入库项目67个、企业31个,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78.6万吨;创新落地全省多个首单气候投融资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2023年为光伏、绿色建筑等19个入库项目解决融资75.7亿元。

23.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西咸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西咸新区生态环境局、沣西新城)

2022年4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获批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目前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80.47亿元,获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授信70.7亿元,已发放贷款56.4亿元。试点项目中1个子项目已建成(西部云谷三期项目),2个子项目正在建设(秦创原综合能源供应项目涉及的14个单元中有6个单元已建成,其它正在施工;秦创原生态科创岛一期已全面封顶)。

24.打造“友邻议事坊”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西咸新区基层工作部)

紧扣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目标,坚持政策引领、实践推进、群众主导、制度规范、监督保障、网络拓展,搭建“友邻议事坊”环境空间,创新采用社会工作机构项目化运作,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西咸实践。“友邻议事坊”是新区建强自治组织,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重要平台,也是新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多元力量参与,激发群众共治热情的重要抓手。2023年7月“友邻议事坊”治理案例获得全国社区治理十佳案例。

25.深化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着力打造“西咸样板”(西咸新区应急管理局)

作为省、市首个以开发区模式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实践单位,西咸新区按照“撤一建一”原则,调整组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形成“1+5+N”的安全监管组织架构模式,并挂牌运行,凝聚执法监管合力;推进建立“一站式”案件办理中心,实现“三室一库”标准化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和工作流程,队伍建设提质升档;积极应用“互联网+执法”等数据系统,推动执法信息化,促使执法效能提升,多措并举打造符合西咸特色的应急管理执法体系,强化示范打样,改革经验做法在省市推广。

26.探索药品经营企业集约化审批监管新模式(西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充分发挥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优势,围绕秦创原陕西数字医药产业园“三中心一枢纽”智慧医药总部基地建设项目,创新实施“多库合一”新模式,将多家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库房进行整合,由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运营,通过数字信息化手段,实现新开办企业业务系统与仓储管理系统之间的货物、数据、票据等信息实时共享,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升物流流转效率。

27.推行工程项目“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助推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西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西咸新区认真贯彻全省“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用地清单制、分段许可制、分类审批制、分项验收制和全程服务制为主要内容的“极简极速”审批新模式,有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前三季度,全区省、市、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分别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88.27%、86.19%、83.97%,隆基150GW单晶硅片和电池、西部超导、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生产线等125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地铁16号线一期、西北首条智轨示范线和隆基29GW电池、三一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陕西工作交流》(第99期)专篇刊发该项做法,并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28.让建筑师负责 开承诺制便利 推创新化改革——西咸新区实践建筑师负责制改革侧记(西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西咸新区的建筑师负责制是为项目在建造过程中提供工程设计、造价咨询、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四项基本服务和包含策划咨询、评估评审以及运维管控在内的10余项企业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其目的在于改革现行项目管理流程和组织形式,探索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主体的服务模式、监管方式和管理形式,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全周期设计、全过程咨询、全流程管理等服务,高效提升工程建设品质和价值。改革做法先后被《中国建设报》《陕西建设》《今日西安》等专篇进行刊载推广。

29.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在工程建设领域探索推行“承诺即批”改革(西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承诺即批”是指: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工程建设项目,由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申请,确定项目综合要求清单,建设单位根据综合要求清单开展前期工作,在作出书面承诺并提交报建资料后,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不再对项目资料进行实质性审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实现“多证齐发”。与传统审批模式相比,“承诺即批”模式通过“信用+”推动了“审批-”,实现审批成本更低、审批时限更短、信用监管更严。以行政审批“加速度”助力项目建设“再提速”。

30.打造全省首个科创企业服务地方标准,推进全省科创服务体系升级(西咸新区创新促进中心)

于2023年9月制定发布了全省首个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地方标准—《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规范》,《规范》立足全省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角度,有力推进了全省秦创原“热带雨林”科创生态构建,规定了对于科创企业的服务方式、运行机制、服务场所、服务提供与投诉处理的要求,明确了服务范围、服务环节,并在服务频次、需求跟进、需求响应等环节制定了具体规范。《规范》发布后,举办了秦创原科技创新企业服务标准培训班,有效引导了省内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优化关键资源配置,加强了辐射带动作用。

31.构建“三项改革”全链条推进机制,助力秦创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西咸新区创新促进中心)

秦创原总窗口作为“三项改革”任务的重要承载区,通过科技经纪人全面挖掘科技成果,路演、基金、载体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搭建全流程科创服务体系,举办系列专项科技成果展,发布“原力榜”对转化成果打榜评优等举措,创新性地形成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推动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两年多来,总窗口共挖掘科研成果1000余项,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超过3000名高校教师到总窗口创业。

32.建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汇聚协同创新强大合力(西咸新区创新促进中心)

陕西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是由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和全省各设区市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两个行业创新促进中心(共13家)共同发起,由全省各级各行业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自愿加入的非营利社会组织。联盟的成立旨在加快推进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联盟成立后,不断提升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积极构建了科创服务共筑、创新资源共通、设备平台共用、人才资源共建、成果体系共享的秦创原区域协同科创服务体系,助力秦创原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33.“秦信单”供应链金融业务新模式(西咸集团)

为切实提高供应链融资效率,解决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西咸集团牵头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探索推出以应收账款电子债权凭证—“秦信单”—为载体,将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应付账款转换为易拆分、便流转、可融资的秦信单,在丰富核心企业应付账款支付方式、缓解其支付及融资压力的同时,传递核心企业商业信誉,链接各类金融机构,为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提供高效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效化解供应链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案例获陕西省商务厅营商环境突破年系列案例。

34.探索推进公共交通服务标准化建设(西咸集团)

西咸公交集团树立标准化发展理念,健全管理网络,保障标准建设顺利开展;健全标准体系,规划标准发展蓝图;研制标准规范,保障企业标准供给;加强标准宣贯,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建立运行动态机制等六大方面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终期评估,成为陕西省首个国家级公共交通服务类标准化试点,管理效能更趋高效,平均成本有效降低,服务质量持续加强,乘客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运营水平显著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35.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

能源金融贸易区坚持以高质量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人才服务体系改革创新,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服务优化等系统集成创新,着力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西咸新区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36.探索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西咸新区轨道公司)

2023年6月27日,西安地铁16号线一期15.1公里开通运营,该线路对优化西咸新区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线路达到国际公共交通协会定义轨道交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GOA4等级,是西北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运营期间,全自动运行系统通过信号、车辆、通信、综合监控、站台门及场段工艺设备的系统联动,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自动化,实现了安全、可靠、高效、节能运营。如车辆旅行速度提升28%、每公里配员减少10人、故障处置效率提升50%等,对西安都市圈接续地铁建设项目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37.推进新能源汽车灭火救援创新(西咸新区消防救援支队)

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在现在生活中已是越来越多,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也成了灭火救援的一大难题,结合近年来处置经验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特点、扑救措施,装备建设,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出台了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火灾扑救相关规范性文件及操法战法7项,并根据新能源电动汽车灾害特点,革故鼎新,研发针对性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确保新能源电动汽车热失控火灾扑救能高效、科学、安全的处置。

改革特色(9个)

38.建章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微网格”发挥“大作用”(西咸新区建章路街道)

构建“五个一”基层治理体系,即建立一个平台,实行一网统管,织密一张矛盾纠纷排查网,组建一支多元调解队伍,健全一套服务机制;建立由网格中心、网格长、网格指导员、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组成的“五级联动”网格力量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员“哨点”作用;推行“334”工作模式,即网格员入户“三必访”,重点人群“三必看”,巡查“四必查”;构建“微网格”,打造“微阵地”,搭建“微协商”,提供“微服务”,实现“四微格局”,以“民主自治”为主线,实现服务“零距离、综合性、暖人心”,构建起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39.上林街道推行政务服务“微改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西咸新区上林街道)

探索服务新模式,将高频政务服务业务“搬出”大厅,将流动办公桌“前移”到群众“门口”,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便民事项1500余件。持续深入小区开展党建引领“上门帮、(林)距离”帮办代办活动,为特殊群体开展帮代办服务2535件。积极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在就近办、延时办、上门办、掌上办等方面拓宽服务渠道,办理医保停保、生育登记、税务等300项业务,均实现一次不用跑。

40.钓台街道“四结合”机制,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西咸新区钓台街道)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了人民调解参与社会治理的“四二一”工作机制,“四”即防调结合、访调结合、警调结合、诉调结合;“两”即建立了以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为“两平台”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即通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网格队伍,将人民调解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调解网络。2023年共成功调处各类纠纷件184件,成功率达98%,涉及金额1900余万元。钓台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41.窑店街道劳动就业超市,探索“家门口”就业新模式(西咸新区窑店街道)

在解决就业问题上,通过全面的战略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强调农业产业升级,以“公司+农户+合作社”为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了“葡小萄”、“食用菌”、“小白杏”等农业品牌,致力于让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增收致富。其次,建立了“劳动就业超市”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拉网式摸排,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库,以确保充分了解适龄劳动力和用工企业的需求。团队化运作体现在技能培训的全面推进,包括农业技能、三产培训和创新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42.创新实施赤松茸产业“4个+”模式,构建产业联合体(西咸新区窑店街道)

窑店街道地处渭河北岸、长陵脚下,与西安经开区一河之隔,有秦咸阳城遗址、汉刘邦长陵等众多遗迹,因秦汉唐时期的大型窑陶作坊而得名。因地处文保重点区域,发展路线受限,结合辖区农业现状以及一小时覆盖全市的区位优势,选定赤松茸,创新推出“4个+”模式,即通过“农科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企业+生态”,推动产业发展,研发出松茸酱、干菇、冷脆和菌粮馒头等系列产品,与盒马、星河湾酒店、陕文旅惠民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窑店路径。

43.渭城街道创建智慧化新型社区,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西咸新区渭城街道)

紧紧围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优化服务水平主线,以党建为引领,以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为主题,着力打造知心、关心、爱心、贴心、暖心的智慧化新型社区:一是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站内配有多功能活动室、阅览室、康复训练室等设施,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多方位内容。二是打造西电社区“友邻议事坊”基层议事协商平台,让社区居民议事协商有阵地、开展活动有舞台、反映问题有窗口。三是新建设包含多样功能及服务的朝阳四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44.底张街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西咸新区底张街道)

按照“1171”工作思路,全力打造组织机构健全、风险防控精准、多元保障护航的“大安全大应急”管理体系。在“理念融合、管理融合、业务融合”三个方面探索“应消”融合,成立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应急消防合署办公,实现了应消融合零距离,同时消防前移进社区,建立幸福里社区消防所,内设300平应消科普馆,更好地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达到了应急管理更科学,事件处置更高效的目标,筑牢了区域安全“硬基石”,跑出了辖区发展“加速度”。

45.永乐镇推进“小切口”改革(西咸新区永乐镇)

以“提升营商环境”为抓手,成立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帮办代办队伍,厘清事项清单,确定代办事项,规范审批服务行为,规范“一站式”服务供给,规范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融合党群+便民服务、党群+自助服务、党群+“好差评”、党群+政务宣传等多种模式,积极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基层便民服务专员入户宣传等活动,努力提高营商环境满意度,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46.高庄镇创新“一心五圆”基层治理互联互建新路径(西咸新区高庄镇)

创新实践“一心五圆”基层治理互联互建新路径,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共绘法治建设“智慧圆”、警社共治“互联圆”、多网合一“服务圆”、工作专班“机制圆”、共治共享“同心圆”。通过实践“一心五圆”新路径,全镇累计开办党性教育、法治教育、政德教育等小课堂100余场次,党组织引领作用成效显著;网格事项办结率、合格率逐年提升,“多网合一”导向得力;累计化解遗留问题300余件,持续为群众纾难解困,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改革课题(6个)

47.沣东新城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与实践(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近年来,沣东新城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探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科创载体聚集态势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速、科创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科创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基础配套有待增强等问题挑战。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深入相关部门、科创平台及高科技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建设成效及短板不足,提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科创要素整合、打造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切实推进科技创新嵌入产业链各环节等建议。

48.创新港的探索与实践(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为校地合作共建的典范,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探索形成了“校地企联建、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开放、融合、适用”为重要导向,以“资源进港、成果出港”为代表形态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2023年9月15日,“一港模式”被西安市政府通报,要求相关单位认真学习借鉴。2023年12月21日,“探索‘一港模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获“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

49.关于城市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从规划引领、生态治理、绿色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沣西新城城市绿色发展实践,提出了系统布局城市绿色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快产业绿色升级,宣传推广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理念等对策建议,努力把沣西新城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样本。

50.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作为秦汉新城主导产业之一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产业能否在秦汉新城布局与发展关系诸多影响因素,本报告通过养老模式分析、养老产业市场分析、秦汉新城养老资源在地分析、秦汉新城发展养老产业存在问题分析等宏观、基础两个层面的论证,从开发时序、规模、空间、方式等几方面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秦汉新城发展养老产业提出科学路径选择。

51.空中丝绸之路西安新起点建设提升战略调研报告(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自建设以来,航线网络不断织密,枢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临空产业加速聚集,开放功能加速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客运航线386条、全货运航线45条、4条第五航权航线,综合排名跻身全球前50位,在国内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初步构建起“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航线网络格局。临空经济产值突破360亿元,内陆产业新高地“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先后获批“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等6大国家级开放试点,持续推动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提质增效,初步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52.围绕隆基光伏产业,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园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泾河新城双碳光伏产业园于2022年8月17日批复成立,是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十大特色产业园区之一,规划面积24.85平方公里,园区以强化产业发展、链条招商、项目建设、企业孵化、人才引进等为发展职能,以光伏领域龙头企业隆基绿能为核心,充分发挥隆基在光伏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壮大、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光伏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并按照“研发先行、产业集聚、特色引领、协同联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实现泾河新城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打造“全球能源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哪些改革创新成果更值得您青睐,快投票支持他们,每个账号只能投票一次,一次最多可以为4个成果投票(同一类别仅可投1票)排名不分先后,投票持续3天,将于2024年1月17日24时截止。

1.
改革品牌(10个)  *
2.
改革亮点(27个)  *
3.
改革特色(9个)  *
4.
改革课题(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