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咸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西咸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西安—咸阳一体化要求,主动承接中、省、市战略部署,落实“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使命,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统筹谋划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和期限

新区全域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镇街,全域面积900.21平方公里,分为直管区和共管区。《规划》范围为西咸新区直管区110.04万亩(733.59平方公里),涉及6个区县19个镇街。其中:西安市36.41万亩(242.73平方公里,涉及未央区、长安区和鄠邑区),咸阳市73.63万亩(490.86平方公里,涉及秦都区、渭城区和泾阳县)。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近期目标年2025年。

(二)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定位

《规划》明确了西咸新区承担“向西开放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的发展定位,打造“一带一路超级枢纽核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区、西部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大遗址文化创新展示区”。

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西安都市圈新中心”。西咸新中心基本成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成效显著,“3+7+N”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成熟;生态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格局初步形成;逐步推进大遗址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质量西安都市圈极核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土地节约集约效率日益提升;世界级遗产公园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大幅增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西安-咸阳一体化基本实现,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形成国家示范。

(三)国土空间规划总体空间格局

落实西安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新区规划形成“一轴、两廊、三河、四极、五组团”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四)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

构建优质高效的农业空间。构建“两带两区多园”的农业生产空间。全面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做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构建五陵塬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带和泾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区和都市农业发展区,布局生产型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型农业园区、博览展示型农业园区等多个园区。

塑造绿意盎然的生态空间构建“两廊、多带、多节点”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将渭河、泾河作为主脉生态廊道保护,将沣河、新河、太平河等多条河流作为次级生态廊道保护,将斗门水库、泾河湿地公园等作为重要生态节点保护。统筹推进水体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强化动植物栖息地营造,系统提升西咸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营造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引领轴,构建南北沿复兴大道纵贯沣东新城、秦汉新城和空港新城的新轴线,塑造现代西安形象新标杆。推动边界地区融合发展,打造“枢纽级”,促进咸阳经开区、空港新城、秦汉新城协同,推动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极”,促进咸阳高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鄠邑区协同,推动创新发展;打造“制造极”,推动泾河新城、西安泾渭工业园、咸阳三原高新区,构建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打造“科技服务极”,协同西安高新区、西安科学城,打造陕西西安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推动新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沣东新城打造西咸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沣西新城打造西安都市圈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产业聚集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秦汉新城打造秦都城及西汉帝陵带大遗址的保护与集中彰显区,泾渭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先行区;空港新城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陕西对外开放示范引领区;泾河新城打造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渭北产业走廊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秦创原两链融合“促进器”。

优化产业与创新空间布局。构建新区“3+7+N”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大健康、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临空经济、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等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新轴线总部经济带+十大特色园区承载”发展格局。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聚集,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营造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扩大居住用地与住房供应,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形成商品住房、安置住房、公租房、保租房、共有产权房五大住房类型,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根据不同产业功能合理确定配套功能,形成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城市片区。

构建公平多元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文友惠民、体有康达、老有颐养” 聚焦城市服务能级和核心功能提升,让居民便捷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塑造塬水城相融的蓝绿空间,建设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城乡公园体系,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推动复合多元的地下空间利用,按照“站城一体、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综合运营”的理念,重点利用新区中心、新城中心、公共节点、一般片区等四级重点片区。

强化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构建“山水塬陵城”一体的全域历史文化格局,塑造 “三轴两廊”的特色文化空间。延续古都文化传承轴线、汉长安城历史文化轴线、阿房宫历史文化轴线,保护西汉帝陵遗址文化廊道和周秦汉都城遗址文化廊道,建设大遗址公园带。

夯实通达韧性的基础支撑。打造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航空枢纽,完善西安都市圈“环+放射”公路网体系,新增马泾联络线,推进西兴、延西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形成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空港)、区域级综合客运枢纽和城市级客运枢纽(后卫寨、泾阳、秦汉、创新港等)的交通枢纽体系。鼓励形成“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强化轨道交通支撑引领。提升供水、污水、防洪、消防、电力、燃气、供热、信息和环卫系统,强化城市韧性安全水平,建设海绵城市。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区域粮食产能;整治低效农用地、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废旧矿坑整治;加强渭河、泾河等湿地生态修复,保护提升斗门水库、沣河、太平河、皂河等水域水质;防治北部塬边、泾河沿线地质灾害。

推动西安-咸阳区域一体化。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挥西咸新区纽带作用,立足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一体化”,促进北部高陵、泾河、泾阳、三原区域,空港、秦汉、咸阳经开区区域,南部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咸阳高新区等重点毗邻板块协同发展,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解读单位:陕西省西咸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系电话:029-33585862